官方微信欢迎进入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成果展示  > 隋唐冠饰风华绝代 科技重现礼仪千年 ——《花树摇曳 钿钗生辉 隋炀帝萧后冠实验室考古报告》出版

隋唐冠饰风华绝代 科技重现礼仪千年 ——《花树摇曳 钿钗生辉 隋炀帝萧后冠实验室考古报告》出版

发布日期:2019-05-20

隋炀帝萧后墓于2013年11月在扬州发现,其中出土的萧后冠饰是目前等级最高、结构最完整的皇家冠饰。鉴于冠饰保存状况极差,2014年3月,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协商,合作开展对萧后冠饰实验室考古清理和保护工作。项目组制定了严谨的保护清理方案,按照“充分研究,谨慎清理,专家把关,循序推进”的工作思路,历经两年多,于2016年9月顺利完成了该项目。此次合作取得多项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成功揭示了萧后冠头箍结构、博鬓、花树数量、分布以及铜钗、钿花等饰件制作工艺,发现了隋唐时期的棉花,对古代鎏金铜珠工艺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完成了对萧后冠的仿制工作。该项目是目前实验室考古的一个成功范例,对国内实验室考古探索和实践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2016年9月18日,在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精心筹备下,在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的大力协助下,“钿钗生辉——萧后冠实验室考古与保护成果展”这一合作成果在江苏扬州博物馆对外公开展示,体现了文化成果惠及大众的共享理念。

2019年该考古成果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精装大16开(成书尺寸215×285mm),配高清彩图 570余幅,论述文字六万余字。

《花树摇曳  钿钗生辉   隋炀帝萧后冠实验室考古报告》一书共分六部分,即:概述、现场保护与搬迁、考古前期准备与研究、实验室考古与清理、出土遗物、总结。

本书主要内容:

1.隋炀帝萧后实验室考古项目及文物价值:

2012年12月至2013年11月,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及随后由南京博物院、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苏州市文物考古所组成的“扬州曹庄隋唐墓葬联合考古队”,在扬州市西湖镇司徒村曹庄发掘了两座古代砖室墓,考古发掘和研究证明M1是隋炀帝墓,M2为隋炀帝萧后墓,此项考古发掘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13年中国考古新发现”、“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萧后墓出土有保存相对比较完整的冠[1],该冠是目前考古发现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冠,应为隋唐时期的命妇礼冠。萧后冠是单独放置在棺椁的东侧,如图一、图二所示。

image001.jpg

图一 隋炀帝萧后冠出土位置

图二 隋炀帝萧后冠

2.隋炀帝萧后冠考古清理与结构研究

根据X光照相的初步观察与分析结果,尝试对萧后冠进行了初步的模拟复原,见图三、图四。

冠的框架由呈十字交叉的二道梁和与梁大约垂直相连接的三道箍组成;花树有13棵,以中梁为中心,对称分布两侧,在中梁上有3棵花树,其中前额上部2棵,后脑位置1棵;其它10棵花树对称分布冠的两侧。二博鬓是固定在第三道箍后面两侧,而且加饰宽度与第三道箍相同的装饰带;在冠后的第三道箍装饰带之上有三层水滴型饰,从上到下按照三、四、五排列,共12个。

图三  隋炀帝萧后冠的前(上)后(下)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四  隋炀帝萧后冠两侧的花树分布示意图

图五 隋炀帝萧后冠清理后

图六 隋炀帝萧后冠清理后局部

图七  隋炀帝萧后发钗

图八 隋炀帝萧后发钗钗首

3.隋炀帝萧后冠仿制

图九 隋炀帝萧后冠仿制品正面

图十   隋炀帝萧后冠仿制品背面

4.出土遗物

目前出土的遗物有以下几类:器物、头饰、头冠等。其中,器物包括:铜香炉1件、铜灯台1件、银合页2件、带5个铜泡钉的铜包角1件、铜泡钉6个。头饰包括:铜钗4件(铜钗共12件,其中8支是在扬州清理出土)。头冠包括:梁2件、箍3件、博鬓2件、“水滴形”铜饰12件;花树13棵,其中铜花瓣166件(大147、小19),花蕊33件(石人形12、石圆锥形8、玻璃水滴形13),其它35件(铜钿花9、“领带形”铜饰片17、小铜圆片饰9),还有金箔残片、铜残块、残断铜丝等。

5.研究成果:

目前的分析检测与研究表明,萧后冠制作所用材料包括金、铜、铁、玻璃、汉白玉、珍珠、木、漆、棉、丝10种;饰件加工涉及到的工艺种类有铸造、锤揲、珠化、鎏金、贴金、焊接、掐丝、镶嵌、錾刻、抛光、剪裁、髹漆12类。

萧后冠的实验室考古与保护工作开展了约2年半,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总结如下:为我国的实验室考古学科建设增添了一个宝贵的实践案例;培养了实验室考古与保护的专业人才;为隋唐时期礼冠制度及其复原研究提供了基础性技术资料;揭示了隋唐时期铜钗结构特征与制作工艺;揭示了隋唐时期钿花的结构与工艺特征;发现隋唐时期的棉;首次发现鎏金铜珠化工艺制品。

6.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给予该项目高度评价:

专家组验收一致认为“隋炀帝萧后冠实验室考古与保护”项目工作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研究方法科学严谨,保护措施得当,工作规范细致,实验室考古清理到位,信息提取全面,体现了多学科的结合,成果显著。该项目是目前实验室考古与保护研究结合比较完美与成功的一个范例,对国内实验室考古探索和实践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