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欢迎进入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行业信息  > 秦弩究竟有多强

秦弩究竟有多强

发布日期:2014-03-21

秦弩究竟有多强

 

    2月26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对外披露,考古人员在秦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中清理出一件较为完整的弓弩,弓弦清晰可见,这是秦俑考古中首次发现比较清楚的弓弦。
    时光倒流。公元前214年,秦军发动了针对匈奴骑兵的全面战争。仅仅一年的时间,30万匈奴骑兵就被彻底击溃,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重新回归秦国。秦军之所以能够取胜,弩的作用至关重要。秦弩源于弓,威力又远远大于弓。在秦代,秦弩制造的如同现在的自动步枪一样精密。它既可以延时发射,也可以精确瞄准,和只靠臂力拉弦的弓不同。文物考古专家孙机先生称:“世界上最早将弩装备正规军,并使之在战场上发挥重要作用的国家是中国。”
    然而,让人们迷惑不已的是,兵马俑坑中出土的几万件兵器几乎都是同样质量,怎样才能既保证标准,又大批量生产呢?堪称威力巨大的秦代弓弩究竟能射多远?《史记》中记载的秦陵地宫内安装着的暗弩,2000多年后还能不能自动发射……
    本报独家揭秘威如雷怒:带毒的“生命收割机”
    弩是一种传奇的武器,其声若雷奔,其威如雷怒,故此名曰:弩!弩源于弓,而威力远胜于弓。在消灭了中原六国之后,如何对付剽悍的匈奴骑兵就摆到了秦始皇面前。当匈奴骑手高速冲锋时,传统的步兵很难抵挡。从历史记录来看,一种叫弩的远射兵器很可能在当时的战斗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在兵马俑坑,由于时间太过久远,发掘出土的弩的木制部分已经朽烂,但完整的遗迹仍可以复原当初的秦弩。
    秦弩的制造就如现代的自动步枪一般精密无二,它既可以延长射击,又可以精确瞄准,弩箭的发射速度更是弓箭的数倍,威力惊人。想想那时两军对阵,弩机发射弩箭,那箭簇和弓弦回弹与空气相互摩擦,发出尖锐的呼啸声,无情的收割着敌方士兵的生命,令人血脉贲张!
    在兵马俑坑出土的数以万计的铜箭头,除有一支双翼箭头外,其余都是三棱箭头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演化的三出刃箭头。还有一种特大的箭头,长达41厘米,重约100克,是专门用于强弩的。经过化验分析,铜箭头的含铅量高达7.71%,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有毒“弹头”。秦军为什么单单选择这种三棱箭头呢?“这是战国末最盛行的类型,其特点是飞行中稳定,方向性和瞄准性较好。另外,三棱箭头拥有三个锋利的棱角,在击中目标的瞬间,棱的锋刃处就会形成切割力,箭头就能够穿透铠甲,直达人体。”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著名考古学家王学理说,带翼箭头有凶狠的倒刺,但翼面容易受风的影响,使箭头偏离目标。秦军的这种三棱箭头取消了翼面,应该使射击更加精准。
    专家对这些箭头进行了仔细分析,当检测数据最终摆到桌面上的时候,研究人员确实感到难以置信。检测结果发现:箭头的三个弧面几乎完全相同,这是一种接近完美的流线型箭头。这种箭头的轮廓线跟子弹的外形几乎一样,子弹的外形是为了减低飞行过程中的空气阻力。
    强悍国标:批量生产蕴含高科技
    公元前214年,秦军发动了针对匈奴骑兵的全面战争。仅仅一年的时间,30万匈奴骑兵就被彻底击溃,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重新回归秦国。秦军之所以能够取胜,弩的作用至关重要。
    在兵马俑坑中的兵器上面,刻着一些文字。研究人员发现,在兵器上刻着一些文字,它们大多是人名,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相邦吕不韦”。吕氏春秋是秦国最重要的一本历史文献,它的编撰者就是吕不韦。吕不韦是当时秦国的丞相,相当于今天的内阁总理。吕氏春秋上说:物勒工名。意思是,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对于历史学家来说,这些看似普通的文字透露的是秦国军事工业的管理机密。吕不韦作为内阁总理,是兵器生产的最高监管人。他的下面是工师,就是各兵工厂的厂长,监制这支戈的厂长叫“蕺”。在厂长的下边是丞,类似车间主任,这位主任的名字叫“义”。而亲手制作这支戈的工匠,叫“成”。专家由此推断:秦国的军工管理制度分为四级,从相邦、工师、丞到一个个工匠,层层负责,任何一个质量问题都可以通过兵器上刻的名字查到责任人。我们已经无法知道管理的细节,但秦国的法律对失职者的惩罚是非常严酷的,这就是物勒工名的用意。
    秦国众多的兵工厂能够按照统一标准大批量制作高质量兵器,金字塔式的四级管理制度是根本保证。当世界上大部分地方仍被荒蛮和蒙昧包围时,秦人就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智慧,创造出了那个时代最强大的兵器制造业。
    “秦军使用的弩,虽然不一定是战国七雄中射击距离最远的,却一定是科技含量最高的。”秦俑考古专家称,弩其实是汉族特有的武器,少数民族则只有弓箭,因为制造弩机需要相当的科技水平,即使匈奴人愿意发展弩箭,也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技术困难。而秦军的弩箭制造在当时已经达到了大批量标准化生产——每一套弩机与箭头都是可以互换的。甚至连戟与矛头也是如此。所以蒙恬一战就能将彪悍的匈奴人击溃,长平大战中廉颇之所以筑坚壁高垒而待秦军,都是因为一个原因——无坚不摧的秦弩。
    特殊装备:射程是 AK47 的两倍
    一件约1.4米长的木质秦代弓弩最近在秦兵马俑一号坑被发现,同时发现的还有直径约0.8厘米的弓弦,表面光滑圆润,并非编织物,考古人员推测该弓弦的材质可能是动物的筋。这在秦兵马俑考古中均属首次,为研究秦军当时的战斗力提供了实物资料。
    “与以往俑坑中发现的弓弩相比,这件更为完整,弩机、弩臂均清晰可见,尤为重要的是,弓弦更加清晰,直径约0.8厘米。与弓弩匹配的青铜质地的箭簇(即箭头)也被成束发现,而竹子质地的箭杆由于时代久远只留下了一些痕迹。”秦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考古领队申茂盛副研究员告诉记者,秦代武士所使用的弓箭发现过多次,一般多见于成束装在箭囊里,但这次发现的是一支完整的弓箭,还残存有彩绘的遗迹,能够分辨出红、黑等色彩,弓弦、弓壁等配件都很清楚。他说,史书中曾记载秦军使用过很多种弩型的弓弩,但在实际考古中没有发现过,这次发现的弓弩就弥补了空白。
    秦代最强大的兵种首推弩兵。作为一支完整而相对独立的兵种,由“善发强弩、远而必中”的射手组成。敌军迫近时,立姿射手先发强弩,跪姿射手继之再发弓箭,就这样一起一伏,轮番射击,从而保证箭矢不绝,产生持续的攻击波,使敌军冲锋的势头得到遏制,同时,“蹶张”重弩也会在军阵的前方和两翼形成异常密集的火力。
    弩兵在战术上形成与车兵、骑兵的密切配合,对射手的选拔也格外慎重与严格。作为秦代的弓弩手,他们必须是年轻健壮的“材力武猛者”,经过至少两年的培训才可作为射手初入军阵,兵马俑二号坑弓弩手的形象正是这些“材力武猛者”的生动写照。秦代弓箭手有轻装与重装之分,轻装弓箭手称作“引强”,重装弓箭手即为“蹶张”。这是以引弓的不同方式命名的,“引强”是指用手臂张弓,“蹶张”则是用足踏张弓的强劲弩手。
    弩的射程和穿透力也是惊人的,《战国策》中就曾有“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砂子、少府、时力,距来者皆射六百步之外。”的记载。这样的劲弩,单靠人的臂力拉开恐怕是困难的,只有采用“蹶张”才能奏效。据考古学家王学理先生估计,威力最强大的弩弓的射程当大于六百步,相当于831.6米,而苏制 AK47 步枪的有效射程在400米左右。当然也有不少专家对这种说法存有疑问。兵器史专家杨泓在《中国古代兵器论丛》里就说过:“(战国时的弩)可射六百步,看来是不可能的”。
    难解谜团:秦陵地宫暗器“弩弓”能否发射
    厚葬习俗在中国由来已久,历代王侯将相不惜耗费人力、财力,营建陵寝地宫。为了防止自己的墓葬被盗墓贼侵扰,古人们在墓穴中设置了各种各样的防卫机关,试图阻止盗墓者的进入。当掘墓人悄然闯进地宫,他们并不知道自己要面对的是价值连城的宝藏,还是防不胜防的陷阱?
    “秦始皇在防止盗墓方面苦费心机。《史记》记载,秦陵地宫内安装着一套自动发射的暗弩,当外界物体触及与其相连接的绊索时,弓便会自动发射。”秦汉史研究专家郭志坤表示,如果记载属实,这应该是中国古代最早的防盗器。既能起到射杀盗墓者的目的,又能吓唬有盗墓企图的人。
    郭志坤认为,地宫有三道“防线”。《史记》中记载的秦陵地宫里水银造的“百川江河大海”,是第一道重防。另一道防盗设施,就是巨石坚固。第三道防盗措施,就是强弓弩箭。弩弓会不会失效,有个技术层面的东西就是看其会不会生锈。秦俑坑内的青铜器表面,有着一层含铬化合物的氧化层,起着良好的防锈作用,这表明秦代的冶炼技术以及兵器制造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因此,地宫内的弩弓应当还没有失去效力。
    对此,也有人认为,经历了2000多年,弩弓等暗器已经失去效力。网友“武林外传”认为,对一把弩来说,光有弩机是远远不够的,弩机只是一个和发射有关的机构而已,发射最重要的还是能量来源。弩发射的主要能量来源是弯曲的弩臂。“会当弯弓如满月”,人肢体的能量通过弓身的弹性弯曲储藏在弓身里,在射箭的时候瞬间释放,把箭矢发射出去。弩的原理也是如此,通过弩臂的弯曲储能,在扣动扳机的时候将弩臂的能量释放,发射箭矢。另一部分能量来自弦的弹性变形,这部分能量微不足道,但弦的强韧是成功发射的前提条件。
    “弩臂用木材或竹材制作。这些材料在失水之后,弹性将大大降低。”网友“武林外传”说,过了两三百年,这些木头基本已经朽坏了,1000年后早已腐败得不成样子。可以肯定,没有什么使用了竹木材料的弩能在2000年后发射箭矢。至于弦,无论它是植物纤维、毛发还是蚕丝制作,都很难在2000年里保持足够的强韧。

(来源:三秦都市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