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欢迎进入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行业信息  > 宝鸡市凉泉村考古发掘一处汉代墓群

宝鸡市凉泉村考古发掘一处汉代墓群

发布日期:2013-09-16

宝鸡市凉泉村考古发掘一处汉代墓群

 

 

 

出土玉人 

    20138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宝鸡市考古队在宝鸡市马营镇凉泉村东,对宝兰专线客车场工程范围内发现的8座古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8座墓葬均为斜坡道式土洞墓,多有土坯封门。M7M8的多室结构在宝鸡地区很罕见。其特点是主室墓向规整,空间宽敞,2具骨骸;侧室空间较窄狭,方向斜扭向主室靠拢,1具骨骸。局部可见从主墓室延伸出的墓道部分又被侧室前端打破的迹象,说明侧室形成较晚,这是一种同期墓葬的打破,是有意而为,是一种血亲或姻亲关系的聚葬。类似现象见于陕西咸阳地区东汉早期墓。

   出土器物约70余件(不含铜钱),质地可分为陶、铜、铁、玉石。其中以陶器数量最多,陶质为泥质灰陶,1件黄釉陶;器类有鼎、盒、壶、罐、仓、灶、瓿等。铜器有:铜镜5面,包括四乳禽兽纹镜、重圈铭带镜、清白镜、连峰钮昭明镜等类型;铜钱约300枚,钱文有五铢、大泉五十两种。另外还有弩机2件以及少量明器车马件。玉石器有口琀2件、石研1套、鼻塞1件、秦式玉人1件。2件多格银釦漆奁盒保存情况很差,均仅可辨器型,其中一件内盛木梳、木栉、银钗、银擿等梳妆用具。铁器包括剑2把、削5件。

   根据发掘情况初步判断,本次发掘的墓葬,有7座属小型西汉中晚期墓葬,1座(M1)因出土大泉五十铜币,时代上限为东汉初期。随葬品多为日用生活器,墓主身份应为低等级或无爵位的公士或庶人。按照自身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聚类而葬。8座墓葬按布局可分为4个单元,各组单元墓向不一,推测是独立家庭单元区别的反映,说明当时盛行家族墓地制度。

   本次发掘出土的随葬品,以M1出土玉人最为特殊。该器为扁平青玉片,长12、宽2.1、厚0.5厘米,浅阴线雕刻一成年男子,右椎髻高耸,眼睑长圆形,鼻准浑圆,口阔长方形。唇上两撇胡须平折下垂,下垂三滴式长须。整体形式拙朴,仅雕刻出人体的大概轮廓,除头部外,四肢皆省略。目前发现的同类物主要有四批:西安北郊联志村、芦家口村曾有大数量出土,甘肃礼县鸾亭山遗址出土2件,2005年陕西历史博物馆征集2件。这些玉人被认为是秦国祭祀器,多为一男一女成对出现。秦人祭祀天地五帝的祭坛名畤。宝鸡地区属秦文化中心区,也是畤的集中区,《汉书·郊祭志》记载:“唯雍四畤”,即鄜畤、密畤、吴阳上畤、吴阳下畤,“吴阳”是指今宝鸡市区北的吴山(今陈仓区境内)之东南面,即今凤翔的“三畤原”一带。汉武帝不仅在雍地置北畤,并曾多次到“雍”地祭祀“五帝”。现马营汉墓中再次出土祭祀题材的玉人应为一件传世品,一方面与宝鸡地区深厚的秦汉文化底蕴有关,同时也与汉代对鬼神极度的迷信、尊崇有关。此器作为随葬品使用,应该有一定的镇墓压胜之意。

   马营汉墓从地理位置上看,与西北侧的苟家岭镇接近,该区域历年来多次发现汉墓。目前考古队正在开展进一步的勘探工作,希望能解决墓区围沟、界域等问题。

(转自汉唐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