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票证博物馆粮票里的故事
发布日期:2016-10-10
安徽票证博物馆粮票里的故事
唐永昆先生为我们讲述粮票的故事
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经历过计划经济时代的人,一定对粮票记忆犹新。肥东六家畈有个利用淮军吴球贞故居开办的“安徽票证博物馆”,里面的各式粮票唤起了我们内心深处的记忆。
一
安徽票证博物馆馆长唐永昆先生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见证了粮票的兴盛。
他记得每年入学时,父亲都会将粮票和钞票一起交给学校食堂,作为替他交纳的伙食费。学校食堂收齐学生交来的粮票和钞票,会集中去买米、买油,供应学生伙食。
“计划经济年代,粮票就等同于钱,交了粮票就等于交了伙食费,你可以在学校食堂吃饭。”有一回,夏天里实在太热了,路过小店的自己没忍住嘴馋,用原本交伙食费的粮票换来了冰棒,当时吃着冰棒觉得好吃极了,根本没去想以后的伙食该怎么办。
“那时的粮票作用特别大,相当于‘第二货币’了,所以粮票也特别珍贵。”
唐永昆先生回忆说,粮票流通时期,光有钱可不行,吃饭就餐、买副食品等除了花钱还得用粮票。被称为“粮本”的粮食供应证是十分重要的东西,往往被珍藏,因为没有粮本就无处买粮。
“捡粮票比捡钱还高兴,因为当时就算有钱也不一定能够买到想要的东西,必须要凭票买。”
那个时候,粮票还根据地区分为全国通用粮票和省、市级粮票。全国粮票可以走遍中国,地方粮票则只在某个地区管用,比如江苏粮票到了上海就无效。
各个地方粮票的单位还不一样,比如江苏粮票,最小的单位是一两,上海则还有五钱、二两五钱的粮票。
如今回忆起那段往事,感觉更多的是趣味:“小时候,有一次我父母不在家,邻居过来借一斤粮票。我不懂全国票和省级票的区别,把全国的借给她了,后来她还了我一斤省级的粮票。这在安徽省是没什么区别的,但对于我父亲这样经常外出的人来说,这可就麻烦了。”
如果要外出,没有全国粮票是去不了的。由此,唐永昆也更加感叹现代生活的便捷与幸福。
二
“让使用过粮票的人回忆过去,更加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生活,让未使用过的人了解过去,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票证博物馆迎面墙上的这条醒目标语,恰好地解释了唐永昆先生收藏粮票的目的与意义。
旅游对今天的人们来说已经是生活的组成部分之一。不要说国内游,世界各地中国人的身影都越来越多。
但在过去的年代,许多人从未离开过自己的家乡,粮票成了了解祖国大好河山和优美景色的途径。
“我的父亲曾经是个法官,因工作需要他会去往祖国各地。我经常能看到他换来的各地粮票,间接见识了祖国的风景名胜。”唐永昆兴致勃勃地讲起与粮票有关的往事。
“父亲有一次从桂林出差回来,给我带了一张当地的粮票,我惊奇地看了大半天,问父亲这是不是真的风景。父亲说那就是大名鼎鼎的象鼻山,桂林的山水甲天下,果真名不虚传。”
安徽票证博物馆里陈列着印有杭州西湖、山东泰山等著名风景区的各地粮票。唐永昆乐呵呵地说,以前最喜欢的就是邻居采购员叔叔回来讲故事。
“采购员叔叔会给大院里的孩子们讲好多他们的见闻,算是扩展了阅历,增长了见识,这还是我拿来跟同学‘呱蛋’的资源呢。”
粮票渐渐退出流通领域时,唐永昆萌生了收藏粮票的念头。虽然家里有未用完的粮票,但精益求精的他认为收藏需要有一套系列才够完整。于是他写文章发表到媒体平台,寻求志同道合的粮票收藏者,并告诉别人自己有收藏粮票的意向。
随即,就有华侨们给他寄来了用不上的粮票。
“起先我是用自己的藏品换别人的粮票,把许多外省粮票都换回来了。虽然没出过远门,但把中国的风景都看过一遍了。”
在收藏的过程中,唐永昆也经历了一些记忆犹新的趣事。1997年粮票涨价,愿意换票的人少了,愿意卖票的人也少了。
“以前不懂行情,换票是根据面值来进行。比如我用很多一两、二两的小面值粮票去换五十斤的粮票,现在小粮票没了,也是有些惋惜的。不过所幸面值五十斤的粮票还算多,也不算亏了。”
三
虽然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对粮票并不陌生,但见过的大多是正常流通的粮票。殊不知,除了日常使用的粮票外,还有特种粮票,大致分为工种票、军票、饲料票、干部票、侨胞票五大类,另有生肖票等特色粮票。
“说起特色粮票,还得结合中国当时的具体国情。计划经济时期,从事特殊工种的工人会多分些粮票。”
唐永昆继续介绍道,饲料粮票是春节专用票,用来喂养家里的鸡鸭猪,庆祝新年的同时寓意下一年丰收;干部票从1956年开始发行,多发给对国家有贡献的老干部使用;而侨胞票是专门给侨胞用的,是一种侨汇兑换券。
“小孩子总是特别贪吃,我也不例外。那时候总羡慕华侨们能用侨胞券去特定地方买到好吃的东西,没有这种票想买好吃好喝的都买不到。在别的地方只能买到黑白电视,在华侨兑换物品的地方可以买到彩色的。”
唐永昆笑着说出了这段略显童趣与稚嫩的记忆。
唐永昆介绍说,1953年我国开始发行粮票,一直到1993年停止流通。粮票也在告诉着人们,要铭记老一辈人的不易,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