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欢迎进入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行业信息  > 文物特展讲述陕西群众十年护宝情

文物特展讲述陕西群众十年护宝情

发布日期:2013-03-11

文物特展讲述陕西群众十年护宝情

 

 

    3月1日,全国“两会”在北京召开前夕,由文化部、国家文物局、陕西省政府主办,国家博物馆、陕西省文物局、宝鸡市政府承办的《守望家园——陕西宝鸡群众保护文物成果特展》在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这是国家博物馆首次为陕西出土文物举办专题展览,也是该馆利用中国文化的“国家祠堂”这个平台展示中华文明“五年行动计划”首个项目,是继2003年在北京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举办“盛世吉金——宝鸡21世纪重大考古发现首展”和2007年国家文物局、陕西省政府在首都博物馆举办《后土吉金、国宝荟萃——陕西宝鸡农民保护文化遗产成果展》后,陕西第三次组织群众保护文物成果进京展览。此举在全国尚属独一无二。
    近年来,陕西各级政府、社会各界自觉贯彻执行文物保护法律法规,有力地推动了陕西文物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特别是群众保护文物的先进典型事例不断涌现,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自2003年以来,陕西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发现文物自觉保护的先进事例多达30余批次,有效地保护了大批国家珍贵的文物。


五位农民的平凡壮举


    2003年1月19日,陕西宝鸡眉县杨家村五位农民王宁贤、王拉乾、王明锁、王勤宁、张勤辉在修建民宅取土时,发现了2700多年前的西周晚期(周宣王时期)的青铜重器窖藏。其中的逨鼎、逨盘、单叔鬲、单五父壶、叔五父匜等青铜器极为珍贵。
    该窖藏出土的青铜器组合完整,礼器、酒器、水器和食器齐备,器物形体硕大,造型精美。这批窖藏青铜器为西周最著名的单氏家族所有,27件青铜器全部都有铭文,总字数多达4048个,是国内已出土青铜器铭文字数最多的一次,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三次大规模出土的铭文青铜器,后被业界称为“21世纪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这次出土的青铜器数量之多、形体之大、铭文之长、内容之重要、保存之完好,在我国文物出土史上极为罕见。这些铭文为破解周朝诸王时代划分提供了可靠参考,此前关于西周时期诸王时代的划分、诸多历史之谜等,随着这批文物的出土将被破解,而且对研究“夏商周断代工程”和西周历史文化、青铜器断代、礼制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这批青铜器面世仅49天,被紧急运往北京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在2003年3月召开全国“两会”期间举办“盛世吉金——中国·宝鸡21世纪重大考古发现首展”。展览开幕式的剪彩者不是领导,而是保护文物有功的五位农民兄弟。


拾荒老人的文物情怀


    一批又一批宝鸡地区群众保护文物的先进事迹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后,不仅影响到当地的各界群众,也不断影响到陕西其它地方的社会群众。
    西安市长安区农民李社民和刘小健劳动取土时,发现5件汉代生活用具类文物上交国有博物馆收藏。该区农民李再飞在自己新批的庄基地盖房时挖出古墓,赶紧给村支书汇报并拨打110报警,区文物局和博物馆工作人员、民警赶到现场,共发现1件陶井、3件陶罐、2件釉陶钟、1件陶甑、1件陶仓、1面铜镜、1把铁剑和7枚古币。咸阳市淳化县农民工田大社、田号社、王林荣、王静红四位工友在西安修建污水管道时,在离地面6米的地方发现一座古墓葬及时进行清理保护,共清理出陶鼎、陶罐、陶灶、陶仓等11件文物。他们联系到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四人轮流精心看护文物直到考古人员赶到现场。
    渭南市富平县54岁的村民赵楚良在挖下水渠时一个黑瓷罐引起他的警觉。当他意识到瓷罐可能是文物后便停止挖掘,并发现约50厘米深的瓷罐里面还套有一个小罐子,小罐里还有一大一小两件编钟。赵楚良拨通了富平县文物旅游局的电话,使这批明代文物遗存得以妥善保护。
    陕西群众保护文物特别典型的事例是西安市灞桥区席王街道唐家寨村民唐舍娃。他憨厚朴实,家庭简陋贫寒,与80岁的老母亲相依为命。平时靠捡拾垃圾维持生计,有时候一天可收入几十块钱,有时候一天只有十几块钱。2008年,他在一处垃圾壕沟里拾荒时,无意间发现两块石碑。他将石碑拉回家后发现碑上刻有“公主”、“唐”等字样。他立即将这两块石碑送到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经鉴定,唐舍娃捐献的两块碑石中一方为墓志盖,碑石上用篆书写着“唐故普康公主墓志铭”9字,墓主疑是唐玄宗女儿普康公主。另一方是道教北方真文镇墓石,有箓文64字,该墓石非常少见,目前全国仅发现11例。
    这两方石刻出土于同一墓葬,系唐代皇室贵族墓葬中的珍贵文物,对研究唐代的发展和丧葬习俗提供了重要实物。为奖励唐舍娃的义举,市考古所决定奖励他现金500元。他却连连摆手说:“我不要钱,只要给我打个条子就行了。”唐舍娃的行为感动了“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评选活动组委会,一致同意颁给他“提名奖”,还特别邀请他作为嘉宾出席第二届“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颁奖典礼。2011年,唐舍娃还被推选为“陕西省道德模范”。


宝鸡各地的连锁反应


    2003年9月,金台区长青村村民侯启恒家后院的土崖因雨水冲刷发生坍塌,暴露出青铜鼎等文物,侯启恒及时报告文物部门,共抢救发掘西周早期墓葬2座、出土文物32件;2006年10月,扶风县上宋乡红卫村五组村民李军娃等3人劳动取土时,发现青铜器等文物随即报告,共出土商末周初青铜器等共59件。

    2006年11月,扶风县城关镇五郡西村刘东林等6位农民在修水渠时,发现青铜器窖藏及时报告,使27件组西周珍贵文物得到安全保护。2012年3月20日、4月14日和6月22日,渭滨区石鼓镇石嘴头村群众在修建宅基取土时发现文物主动保护报告。

    特别是6月26日,徐海军等4名村民发现文物后立即保护现场并及时报告,保护了大批青铜器。随后考古发掘出土各类文物200余件组,出土的青铜器体形较大,时代特征明显。尤其是西周铜禁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发现,也是经过考古科学发掘手段获得的唯一一件,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
    近年来,宝鸡群众保护文物的先进事迹遍及金台、渭滨、陈仓区和凤翔、扶风、岐山、眉县、麟游、太白、陇县10县区。宝鸡市群众主动报告和保护文物达千余件、钱币150多公斤,保护的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2007年,眉县、扶风县、凤翔县、陈仓区、金台区的31位护宝农民被国家文物局授予保护文物特别奖,再次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


群众护宝精神广受赞誉


    自2003年以来,国家、省文物局和市、县政府先后在宝鸡召开表彰大会8次、奖励现金40多万元,省文物局还组织杨家村五位农民赴欧洲考察文化遗产。

    2011年6月1日,省文物局特意安排“十一五”期间群众保护文物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在杨家村召开,对唐舍娃等15名群众保护文物先进个人通报表彰。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副省长景俊海为在杨家村村委会广场树立的“宝鸡眉县杨家村群众保护文物碑”揭幕。为健在的护宝群众立碑,这在全国尚属首次。

    2003年,单霁翔等领导在文化部曾宴请王宁贤等五位护宝群众,并在王宁贤的残疾证上题写了“国家珍贵文物保护功臣”。

    2004年6月,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副局长张柏到宝鸡视察工作时,专程前往杨家村看望王宁贤等五位护宝农民。2006年,省文物局、宝鸡市政府、扶风县政府在西安召开新闻发布会,宣传扶风县红卫村3位村民和五郡村6位村民发现并保护文物的先进事迹;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馆举办《宝鸡群众保护文物展》和召开表彰大会;2007年,国家文物局、省政府在首都博物馆举办《后土吉金、国宝荟萃——陕西宝鸡农民保护文化遗产成果展》,国家文物局对12批保护文物的农民予以表彰。

    2012年6月,宝鸡市委、市政府召开石鼓山西周墓葬考古发掘新闻发布会。7月,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视察石鼓山西周贵族墓葬考古发掘现场,看望发现保护文物的石嘴头村民徐海军,对徐海军等村民保护国家文物的行为表示感谢,对其高尚精神品德给予赞赏,并高兴地与徐海军合影留念。8月,时任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同志到宝鸡现场视察出土文物,对群众自觉保护文物的行为给予充分肯定;时任省长赵正永同志在省文物局的专题报告中批示:“要认真总结,大力宣传群众保护文物的做法。”时任省委副书记孙清云、常务副省长娄勤俭先后到现场视察,强调主动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副省长郑小明出席省政府在宝鸡市召开的群众保护石鼓山出土文物表彰大会。各级党政领导和文物部门领导对宝鸡群众保护文物宣传表彰工作十分重视。
    省文物局局长赵荣认为,群众自觉保护文物的先进事迹体现了当代陕西农民诚信明礼、爱国守法的高尚品德,是陕西人淳朴精神的真实写照,这些行为与群众保护的国家珍贵文物具有同等价值。他说,陕西文物工作能顺利推动正是有了这种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各级党委政府和文物战线同志们高度重视文物工作的结果,是广泛宣传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文物保护事业的结果。

(来源:三秦都市报)

 

分享到:
【上一篇】:宋代瓜棱白釉罐赏析
【下一篇】:屈原之死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