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欢迎进入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党政简讯  > 古都西安大遗址保护新模式“激活”丝路历史

古都西安大遗址保护新模式“激活”丝路历史

发布日期:2014-05-19

古都西安大遗址保护新模式“激活”丝路历史

 

   古都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近些年的建设中,西安有效缓解了城市化快速发展对大遗址的冲击,涌现出保护规划优先、常年考古展示和社会运作等多种保护新模式。专家认为,这既保留住古城文脉,又激活了历史,让游客能“穿越时空隧道”,对汉唐盛世和新丝路文化可感可触。
  西安是中华文明繁衍勃发之地,周秦汉唐的盛世遗迹可谓俯仰皆是。西安市文物局局长郑育林说,该市明确提出“保护明城完整格局,显示唐城宏大规模、保护周秦汉唐重大遗址”的城市建设原则。并在制订2015年远景总体规划和已编制完成的《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中,都将《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作为重要组成部分。
  西安市多年来坚守总体规划优先原则,阻断了城市基本建设工程和国家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对大遗址的占用和影响。为了保护汉长安城、唐大明宫等遗址的完整,西安市绕城高速公路、二环路等市政工程都做了绕道选择。
  大遗址往往是“地上生机全无,地下气象万千”。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前所长刘庆柱说,西安大遗址的保护与展示,尤其是汉长安城完整保存和利用,对于了解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华文明形成史以及多元化时代如何发展中华文明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大遗址是非城市用地,城市的基础设施自然远离大遗址。如此一来,西安大遗址渐渐成了历次城市改造中被人遗忘的角落。一直以来,汉长安城遗址36平方公里土地上的6万多农村人口只能从事传统、低效的农业生产,生活来源单一,经济水平与遗址周边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西安市协调大遗址内外平衡发展的压力也日渐增加。
  陕西省文物局局长赵荣说,当面对遗址区为吃饭、致富而发愁的几十万老百姓时,法律与政策往往变得苍白。要保护好大遗址,西安市近年来认识到必须改变消极被动保护的局面,结合城乡发展的实际,积极探索利用社会资源、资金与力量来主动保护的路子。
  对此,西安采取了五方面举措,包括借力退耕还林政策,在确保文物安全的情况下,顺利实施绿化工程;顺应城市公园建设,把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公益设施建设相结合;采用集团运作模式,政府引入大型企业集团参与大遗址保护项目;引导民间力量投身大遗址保护;采用省部共建的保护特区模式。
  “东长安,西罗马”举世闻名,如今的中国梦与汉唐长安息息相关。长期致力于丝绸之路考古研究的西北大学教授王建新说:“国务院批准的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中,要求西安建成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展现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如今,作为丝路起点的西安市在大遗址保护方面一直坚守规划,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保护的诸多模式,仍有待政府、社会各界在探索中达成共识。一定要避免出现‘不做不犯错’而遗址毁了的恶性局面,中国梦只有在传承与创新中实现才有美好未来。”

(转自:汉唐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