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欢迎进入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党政简讯  > 中国日报全方位报道兵马俑发现40周年

中国日报全方位报道兵马俑发现40周年

发布日期:2014-11-17

中国日报全方位报道兵马俑发现40周年


兵马俑发现40周年《中国日报》视频采访





曹玮院长:秦始皇留下的这么大的遗址,在世界上是很少见的。秦始皇号称始皇帝,中国接下来的帝制基本都是按照他的结构延续下来的。

  周铁总工程师:作为研究来讲,做一些发掘也是必要的。为了了解清楚整个一号坑的结构状态,还有保护手段的发展,是有必要发掘一些的。但并不是说一号坑要全部发掘。我们过去讲,只能发掘一部分,把整个坑的结构给大家解释清楚。

  曹玮院长:从考古上来讲,我们得了解区域和布局。另外,它的设计思想研究清楚对我们研究古代丧葬制度是非常有好处的。

  周铁总工程师:其实我们发掘出来的都是碎片,没有完整的。过去,我们发现的陶俑残片放在塑料袋里或者一个专门的保湿空间里。我们做过很多有机玻璃盒子和一些玻璃器皿,再将陶俑碎片放在里面进行保湿。


  夏寅主任:理论上来讲,猪的、羊的、牛的等,每一种骨头灼烧以后磷酸钙的比例都是不一样的。通过这个可以研究秦俑中磷酸钙,也就是骨白到底是用什么动物的骨头烧出来的。这个从人类学和考古学上来讲,我们可能更感兴趣。比如那时候人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水平,都可以从侧面体现出来。

  曹玮院长:博物馆原来是以一号坑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但是我们现在来看,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比较外围的一处陪葬坑,尽管它规模很大,但是它离中心区域还比较远,为1500米。所以,要从整个陵区来看,还有很多重要遗迹的存在。

  周铁总工程师: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在保护条件上、技术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过去的几十年内,就整个文物界,保护经费非常少。2000年以后,保护经费提高很多。现在的保护设备、硬件等都不落后于其他国家。

  曹玮院长:由馆向院的转变,从原来的博物馆到现在的整个博物院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

  秦始皇帝陵不论是从规模、范围还是地下守卫军哪个方面来讲,都是稀有的珍贵宝藏。目前,考古工作还在继续,秦始皇帝陵内隐藏的太多秘密还有待考古工作者进一步的探索、发现和保护。听听专家的解释,让我们更多的去了解秦始皇和他的王国。


来源:中国日报 翻译校对:陈莉  编辑:孙祯鹰




全新视角的秦陵大遗址保护—秦陵博物院曹玮院长专访




说起兵马俑的伟大与辉煌,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院院长曹玮的自豪溢于言表,他说整个秦始皇陵远不像现在游客们所看到的只有兵马俑和铜车马,包含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

“现在展示的兵马俑坑占地只有2万平方米,但整个秦始皇帝陵园的面积估计达到了56平方公里,”曹院长说道,“在这么广阔的面积上,考古学家们迄今已经发现了180多个陪葬坑,包括已经出土的三个兵马俑坑,而兵马俑坑只是庞大陵园的冰山一角。”

数字说起来会比较乏味和抽象,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博物院里的展品吧。在博物院的展厅里,矗立着一尊身材修长、全副武装的汉子,他赤裸着上身,头发绑成简单的发髻,下身缠裹着粗布。然而,让观众吃惊的不是他半裸的服饰,而是他高高上举的食指手势。“他应该是正在表演杂技或魔术,他的指尖上一定顶着一个像木盘这样的表演道具。”

“这个俑是在距离兵马俑坑一千五百米以外的地方发现的,那里就像一个地下的火山口,我们现在称它为‘百戏俑’坑,” 曹玮院长介绍道,“事实上,那个地方应该离皇帝的实际埋葬地很近。很显然,这个在马背上征战了数十载的男人,渴望在来世享受一个不一样的人生。”

这样的渴望在另一个掩埋了许多青铜水禽的陪葬坑也得到了进一步印证,在这个坑里,发现了一个陶俑,“他的姿态似乎表明,他是在弹奏一种乐器,而这个乐器已经腐朽了。”一位叫潘莹的博物院讲解员介绍说。

带着脑子里这些令人浮想联翩的古代故事,曹院长已经在心里孕育中一个长远的计划,要把秦始皇帝陵其他珍贵的文物先行介绍给前来参观兵马俑的游客们。一条新的参观路线在规划,游客们参观兵马俑之前将他们先引导到秦始皇陵园。当然,最为重要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也要跟上。

“应该说,兵马俑的出土只是掀开了这个巨大的古代宝藏的冰山一角,后面的发现一定会超过人们最为大胆、最为疯狂的想象和期待。”曹玮院长说。


来源:中国日报 翻译校对:陈莉  编辑:孙祯鹰



古老兵马俑再放异彩




对于西安13岁的智障男孩儿钢钢来说,西安公认的城市象征秦兵马俑,从来都不是大家所看到的只有单一色彩的黄色陶俑。


“他盯着他眼前的东西一直看,就像一个三岁孩子看到新玩具一样,几秒钟后,他激动地跑向栏杆,紧贴着栏杆,伸出一只胳膊指向坑里的这支‘军队’”,博物馆讲解员马灵芝目睹了钢钢与这些有着2000年历史的陶俑的第一次接触。


他没有说太多话,但他一定有一个关于这些陶俑的神奇的梦,” 马灵芝说,参观结束后,我们让他画一幅关于这些陶俑的图画时,钢钢在纸上画上了有着彩虹一样绚丽颜色的陶俑





“启迪心智 乐在秦俑”活动


钢钢是1015号参观兵马俑的169名学生之一,这些学生都来自当地的一所特殊学校。“陪伴孩子们一起来的家长们都被孩子们所表现出的兴奋所震撼,而孩子们的这种兴奋他们很少看到。”马灵芝说:“这听起来不可思议,但是当一个人的生活轨迹与这些陶俑相交时,意想不到的事情是注定要发生的。就钢钢而言,他所描绘的彩色陶俑其实并非远离现实。因为这些举世闻名的威武军阵原本是有着耀眼彩绘的。”


被发掘的历史


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个叫杨志发的农民,发现了兵马俑。40年前,一个微冷的春天,年仅36岁的杨志发与两个同村的同伴在地里挖井,他一锄头挖到了一个俑的头部。而今天,那把锄头被他骄傲的挂在客厅的墙壁上。


这个陶俑军队是秦王朝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组建起来的,秦始皇13岁即位,立即开始实行中央集权,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去世,时年50岁,当时,他已经统一了中国,规范了全国的文字、货币和度量,他还建造了长城,陵墓,并且部署了一个强大的地下军队进行守护。


历时38年,由72万人打造的陵墓颇具象征意义,这座陵墓埋葬了这位当时无人能及的帝王。人们认为,陵园内有水银做成的江河大海,地下军队来守卫雄伟“宫殿”。但是,秦王朝并没有像始皇帝期望的那样千秋万代,在秦始皇帝去世后的第四年,秦王朝便灭亡了。


开始与结束


如果完成了兵马俑制作(尽管有人说并没有完工),可以被视为帝国终结的开始,那么它的发现对我们来说,却是开始的结束”,秦始皇陵博物院文保专家夏寅告诉记者:“我们的祖先花三十年建立的东西,需要我们永远去探索下去。”




兵马俑一号坑


在最大的一号坑,兵马俑士兵们呈战斗队形站在相当于两个足球场大的坑里,平均每个陶俑重达200公斤,它们脚下是精心烧制的陶砖,足以承受其体重,两旁是夯土大隔梁,头顶上原先的棚木和起支撑作用的木质立柱在经过两千年已经完全腐朽。


“所有的木质部分已经随着时间流逝变为尘埃,但是,没有这些反而让人更加感受到真实,”28岁的博物馆讲解员潘莹指着早已腐朽的木制战车痕迹说,在战车周边,那些起伏的土层下面依然掩埋着更多的兵马俑。


一号坑预估有6000多名兵马俑,目前博物馆修复并陈列的不到1200件,俑士的谜团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越来越多。


独特的细节


潘莹说:“艺术性不包含规格大小,如果你把这些俑士放大,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特的面部特征和面貌。”人们认为,当时制造这些俑的工匠们为了确保面目唯一性,都是参照彼此为蓝本雕塑的。兵马俑制作的惊人细节甚至延伸到发髻、指甲、手掌线、以及鞋底的凹形图案,这些类似耐克鞋底的凹形图案可以让任何一位拥有耐克鞋的体育迷感到吃惊。


这些俑士们没有表现出肃杀之气,反而表现出或沉着或入神的表情,这些神情好像一个无坚不摧的军队在一场决定性战役前夕所表现出的狂喜。从战士爆张的鼻孔和紧闭的嘴唇,到马匹竖起的耳朵和被风吹起的鬃毛,一切都指向了即将到来的厮杀


然而,1974年春天之后的几年里,什么都与今天不一样了。“发现层出不穷,对此我们都感到非常激动,但也感到准备不足,”袁仲一说,他曾作为兵马俑第一个考古队的领队带领十余人进行挖掘,如今他被称为“兵马俑之父”。


“一号坑巨大的屋顶在1976年到1979年之间被建成,同年,该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82岁的袁仲一说,“这个屋顶建成之前,我们都住在这里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在露天环境下开展挖掘工作,我依然记得我被午夜猛烈的大雨惊醒,跑出去呼唤大家,用塑料布和草席将这些俑保护起来。”


博物院总工程师周铁介绍到,挖掘后随之而来的其他挑战远比发掘过程更加困难。“今天你看到的单色俑出土前,身上都曾经裹着五彩缤纷的颜色,”他说,“颜色来自天然材料,包括矿物颜料和动物骨粉,这些陶俑彩绘前都涂上了一层生漆,这些颜色再附着在漆层表面上。”


突破


很多颜色都消失了,或是因为农民起义时的一场大火,或是因为被埋在地下时间过久,而西安干燥的气候对那些幸存下来的颜色是终极毁灭。


“倘若完全暴露在干燥的空气中,漆皮在15秒后开始卷曲,约4分钟后开始剥落,永久地带走了它深红色,紫色和白色等珍贵痕迹,”周铁说,“在80年代初期和90年代中期,我们做了所有能做的尝试来保持漆层内的水分,让颜色留存在漆层上,但最后都失败了。”





“真彩秦俑”展

1995年迎来了一次历史性的突破,博物院总工程师周铁说,“突破可能并不是一个恰当的词汇,实际上,在兵马俑的保护中,我们每天都做着一厘米的努力。”从今年9月下旬至明年3月,部分保存艳丽色彩的俑士将在博物馆名为真彩秦俑的展览中展出。在一个几乎没有装修,微弱照明的展示厅里,淡淡的色彩——无论是在脸颊或服饰下摆的红色——都被用聚光灯照亮,仿佛在叙述一个长期被遗忘的故事。这个军队中还有一个陶俑有着一张诡异的绿色脸庞,他被认为是军队中的巫师。


这是一个穿越历史时空隧道,能够激发儿童想象力的地方。

重要访客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参观秦俑




美国前总统卡特二访兵马俑



美国前总统卡特二访兵马俑


事实上,兵马俑总能打动和启发人们,在博物馆工作,很多人会发现自己成为历史的见证人,宣教部主任何宏说,她十几岁时第一次参观了博物馆,也就是28年前,成为了一名博物馆讲解员。“19861016日,我工作两个月后的一天,我看到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我永远不会忘记她的苹果绿西装和与之相配的手套。那次参观可以说是两位君主的会晤。”多年来,许多世界领导人和名人都参观了兵马俑,其中包括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卡特总统一共来过两次,一次是在1981年,一次是在今年的九月,”何宏说,“当他一个半月以前来这儿的时候,聚集在展览厅外广场上的美国游客认出了他,他们挥舞着双手唱生日快乐歌,这位即将在101日过90岁生日的老绅士很明显被感动了。”


对于其他人来说,记忆往往是与悲伤相连的。20071028日,印度国民大会党主席索尼娅·甘地参观了博物馆。此前,她已故的丈夫,前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曾在1988参观过兵马俑,而三年后的1991521日,拉吉夫·甘地遇刺身亡。


索尼娅·甘地离开之前,我们送给她一份特别的礼物:一张甘地先生手写的信件,这份信件描述了他看到兵马俑的感受,”宣教部主任何宏说,“甘地女士对着信件沉思的场景让我又想到了另外一个人:几年前,一个男人拿着已故妻子的照片,站在一号坑旁边默立长达几个小时。”


“他告诉我,他的妻子在两年前的一场车祸中去世了,当时他们正在计划来参观兵马俑。这个人可能与甘地女士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但他们却分享着超越时空的对于已故爱人的怀念。”


对于文保专家夏寅来说,时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词汇,因为这对他来说是矛盾的。“当你用几乎每一分钟的时间去了解一个拥有两千年历史的东西时,你能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寂静。在过去的四十多年里,我们迄今攻克的彩绘保护这个巨大的历史性难题,在时刻提醒着我们,时间过得如此之快。另一方面,当你在那里静心拼接碎片,修复一个曾经颧骨高耸的士兵面庞的时候,周围的一切都好像与你无关了,你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


袁仲一还是每周都去一次一号坑,在一排修复好的士兵后面,考古学家们伏在一个战士的躯干或四肢上,十分谨慎的剔除两千年的泥土。


最后一眼


通常情况下,游客是不允许下坑参观的,但也有过例外,“有一次我们接待了一群有视觉障碍的人,我们让他们‘感受’陶俑。”袁仲一说。





基辛格五访秦俑馆


另外一位曾与陶俑亲密接触的人是美国前外交官亨利·基辛格,在近四十年的时间里,他一直是中美关系的核心人物。“自1979年以来,基辛格已经先后来过这里五次。最后一次是在去年六月份,他与他的妻子、儿媳和两个孙子,”宣教部主任何宏说:“当我们让他破例去坑里面近距离参观时,他非常激动,并认真的问‘我的家人可以跟我一起下来吗’?”


“他凝视一个战士双眼的那一刻,好像是两个男人之间在对话,一场不同历史人物之间的对话、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她说。


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展厅里由于没有空调,很是闷热,参观结束后,老人步履蹒跚地走到了微风轻拂的走廊,回坐到了轮椅上。


轮椅放置的位置正好背朝展厅的出口,基辛格坐在上面依然可以看见陶俑,转向出口的一刻,何宏回忆说,“这位90岁的老人抬头看向讲解员,他说,把我转过去,我想再看一眼兵马俑。”


来源:中国日报 翻译校对:陈莉  编辑:孙祯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