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欢迎进入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党政简讯  > 陕西有责任为祖国、替人类 守护好历史文化遗产

陕西有责任为祖国、替人类 守护好历史文化遗产

发布日期:2015-01-15

陕西有责任为祖国、替人类

守护好历史文化遗

           (转自:陕西日报)

本报记者 沙莎 

    保护文物就是守护一个地方属于自己的灵魂,就是守护一片土地对于自己文明最深刻的爱。 
    绵延五千年的文明到底意味着什么? 
    是史家皇皇巨著中的兴衰荣辱?是无数肩负家国天下人们心中沉沉的使命?是平凡而普通的百姓心中浓浓的乡愁? 
    当习近平总书记用深情的语言说道:“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我们突然明白这五千年的文明是一种刻在民族灵魂中的记忆?是我们对当代也对未来的一种责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发挥文物资源作用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系列重要论述。政府对文化遗产的重视成为各界最为关注的热点。 
    2015年刚开年,新华社就播发长篇通讯《留住历史根脉传承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历史文物保护工作纪实》。对于一贯低调的总书记来说,这篇文章却显得不同寻常的“高调”,从县委书记到总书记,从河北正定县到福建、浙江、及至到北京,文章用纪实的手法写下总书记对文化遗产最细致的工作、最深切的关注。总书记在用自己对文物保护身体力行、一以贯之的实践告诉每一个人,文物保护是每一级官员的责任,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 
    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饱含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饱含了对文物工作的亲切关怀,是我们党新时期发出的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高度重视文物工作的新信号和动员令,是指导我国文化文物事业发展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对于一个文物大省,这样的动员令有着更深刻的意义。 
    穿越115万年的历史长河,在20.5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先民的刀耕火种,周秦汉唐华丽故事,近代的红色浪漫,丰厚的文化遗产是陕西财富更是责任。“历史文化始终是陕西人留在自己历史中的梦,是过往而不在的骄傲,是千年来拴在心头的情节。习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是告诉每一个人保护文物就是守护一个地方属于自己的灵魂,就是守护一片土地对于自己文明最深刻的爱。”当我们采访陕西省文物局局长赵荣时,作为一个资深文博人,他的话语表达出守护这方土地上文化遗产的自信和自觉。 
    义不容辞——陕西对文化遗产的态度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发挥文物资源作用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系列重要论述。同时我们也看到多家中央级媒体就文物保护刊登相关文章。您是如何理解总书记的论述的? 
    赵荣:2015年是中国文物保护工作的大年份。开年伊始,习总书记有关文物保护工作的纪实和讲话的发表,为我国文物工作指明了方向。这充分表明了我们党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也是中华先进文化的倡导者和发展者。习总书记在多种场合的重要讲话和演讲,对如何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出重要讲述,饱含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体现了党中央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当前,我国处在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时期,深刻领会习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显得尤为紧迫。
 
    记者:总书记的讲话对陕西文物工作意味着什么? 
    赵荣:陕西是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光辉灿烂的革命文化、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和备受关注的宗教文化;源远流长的史前文化、独具特色的周文化、气势磅礴的秦文化、兴盛发达的汉文化、丰富多彩的隋唐文化和传统悠久的民俗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代表。习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发表演讲和出访中亚地区时,多次讲到了陕西的历史文化和文物,以法门寺出土的琉璃器为例阐述对文明交流互鉴的看法和主张。因此,国务院提出将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成为“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陕西学习贯彻重要论述意义更加深远、责任更加重大。 

    记者:陕西文物遗存的完整性、丰富性、至高性无与伦比,显然历史丰富的遗存是财富更是责任。 
    赵荣:是的。我记得在去年8月份省委书记赵正永曾给一本考古工作书籍中写过这样的话:“陕西人民有责任为祖国、替人类守护好历史文化遗产。”赵书记的话正道出我们身上的责任。这种责任不仅是当时当下的责任,而是一种对历史的责任、对中华民族的责任。这个责任的履行也是不容易的,它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地去做,需要我们充满智慧地去做,更需要我们用全部的热情去做。这两年,陕西经济增长速度很快,各方面的建设发展走在了快车道,从城市到乡村都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国际城市化研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实践都表明,城市化率进入30%至70%之间时,应该是一个加速发展期。城市加速发展所带来的对城市中文化遗产保护的压力和风险是前所未有的。如何在社会高速前进的同时,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是时代课题。它关系着社会管理的各个层面,关系到各级领导的决策,也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选择。如果我们今天把文化遗产保护忽略了,那么我们也就把我们的文化灵魂丢了。
 
    记者: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近年陕西是如何重视文化遗产保护的呢? 
    赵荣:几乎每一任的陕西领导在心头都有一个事情,那就是“必须对陕西的文物历史负责。”以汉长安城为例,新中国成立近60年来,西安市政府为了保护36平方公里的汉长安城遗址完整性,始终没有在遗址范围内规划安排大型建设工程和城市建设工程。但是随着时代发展,简单的划地而保显然不能满足文物保护的要求,也不能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形势下,省委、省政府的领导班子,通过全面的调研论证,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理念、新做法。赵正永书记在《求是》杂志上一篇名为《改革再攻坚、发展走新路》的访谈中,专门就如何通过深化改革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提出了“五个新突破”,分别是体制机制要有新突破、文化市场体系建设要有新突破、骨干企业培育机制要有新突破、政策创新要有新突破、文化惠民要有新突破。对于汉长安城,正是赵正永书记担任省长时亲自推动了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特区的设立,并作为省长与国家文物局局长共同担任领导小组组长。 
    娄勤俭省长也非常重视文物工作。记得一次在听取“秦制度文化影响和秦历史遗存开发”的专题报告后,他说:“我一直在思考,陕西的文化底蕴很深,如何将这些文化遗存保护好、展示好、弘扬好。对有的文化遗存,要不惜代价保护好、传承好。” 
    有关陕西传统建筑和历史文化名镇建设就曾得到很多领导的支持和推动。景俊海部长在担任副省长的时候就针对东大街华侨商场的拆迁明确提出:“我们要关注历史和传统建筑的保护问题。”去年下半年,省委宣传部《每日要情》有关文物工作的报道就有景部长31次批示。前不久,还就西安的民居保护问题作过专门批示。陕西31个文化旅游名镇的建设更是在两位主要领导的推动下确定建设。 

    记者:我记得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吕舟教授说“大遗址不仅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历史的实物见证,同时也构建起了今天与历史的联系,构成了一个城市、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历史的厚度。”对于陕西这样的厚度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赵荣:这是很多人,很多努力聚集起来的复杂的过程,也是一步步脚踏实地走出来的过程。在我们新的城镇化建设中这样的努力显得更为重要。例如作为国家级开发区西咸新区的建设,就从一开始将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作为头等重要的事情来抓。主管江泽林常务副省长提出“整个西咸新区里有大量的周秦汉唐的历史文物,我们必须保护好,保护好文化遗产是西咸新区建设的一个基本要求。”江副省长为了让各级领导都深刻感悟到历史文化的意义,在他主持的周末讲座中有20多期都是和历史文化相关。理解历史、感悟文化、爱护遗产的种子就这样一点点地撒在每个人的心中。 

    记者:今年陕西推出了30个重大文化项目建设,其中多一半都是和文物相关的,您认为这些项目对陕西的文化遗产保护意味着什么。 
    赵荣:这些项目的推出对陕西文化遗产保护是有着积极意义的。习近平主席提的文化发展要求是“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作为这30个重大文化项目的主要负责领导白阿莹副省长非常清楚这些项目对陕西文化遗产的意义。我曾陪他无数次到项目的一线考察这些项目和文物保护的关系,他对每一个项目的论证都要亲自参加。他说:“我们建这些文化项目必须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所以现在我们能看到这些项目不仅是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的一次大提升、也是陕西文物保护项目的一次大提升。不仅仅是这30个项目,实际对大遗址的保护省政府相关部门也一直高度重视。财政、发改、交通、旅游、林业、水利等部门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大遗址道路改造、环境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文物保护的条件。城乡规划部门、土地资源部门积极把文物保护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规划,在安排、规划建设工程时优先考虑、提前安排大文物保护用地。正是因为有了各个层面不断的努力,娄勤俭省长在接受凤凰卫视专访时才会充满自信地说“历史文化看陕西现代崛起看陕西未来期盼看陕西”。 
    自觉自信——文博人对历史的使命 
    记者:我们能深刻地感到陕西的文物人对历史文化是有强烈使命感的。这些年文物部门多措并举努力挖掘文物的活力,让它们更好地服务社会。能给我们谈谈具体的举措和实践吗? 
    赵荣:近年我们在文物保护理念和实践上的重要成就是“大遗址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当地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相结合、与当地城乡基本建设相结合、与当地环境改善相结合”“四个结合”理念的创新,探索出了以国家公园、集团运作、市民公园、民营建设和退耕还林五种保护运作模式,成为让大地上文物活起来的有效方式。大遗址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带动了城市建设、拉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繁荣;与当地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相结合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提高了生活收入、调动和激发了群众保护文化遗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与当地城乡建设相结合,彰显城市和地域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文化坐标,提升城市文化形象;与当地环境改善相结合促进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记者:这“四个结合”、“五种模式”的效果怎样? 
    赵荣:我们的做法得到了当地群众的配合和支持、得到国内同行的认可和推广、受到中央领导的赞赏和肯定、引起国际文物组织的关注和重视。2014年4月,中办以“陕西坚持‘四个结合’做好大遗址保护工作”为题上报中央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
 
    记者:“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这句话,激发无数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习总书记无数的文物保护实践也总是和城镇化进程相联系的。当前陕西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城镇化建设,在这个过程中文物保护的责任是什么? 
    赵荣:城市的历史记忆、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反映着一方水土、一方民众的历史、社会和思想变迁,建筑特色、历史风貌、民族风情、市井民俗等传统文化使城市记忆真实可触、多姿多彩。陕西的古城历史文化遗产遗存丰富,其中西安、咸阳、延安、汉中、榆林、韩城6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黄陵、凤翔、乾县、三原、蒲城、华阴、城固、勉县、府谷、神木、佳县11县市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守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和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是历史赋予陕西的神圣职责,保护古城历史文化价值就是保护古城的根基和未来。 

    记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如何如何提高历史文物保护水平,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赵荣:陕西遗留了大量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古名镇,我省确定的31个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名镇,涉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2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8处。从2013年起省财政每年给予每镇500万元专项资金,按照“修旧如旧”原则重点做好名镇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保护。文物部门在立项、审批和经费安排方面予以扶持,争取国家对名镇文物保护单位资金支持,为名镇建设发展增添后劲。
 
    记者:为了保护这些名镇我们还出台了相关法律条例和管理体系? 
    赵荣:是的,2013年省人大出台了《陕西省建筑保护条例》其核心就是对历史建筑和传统建筑的保护。省文物局会同省住建厅等省级相关部门制定了《陕西省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在去年开展普查的基础上,组织专家200余人对申报的208个村落逐村实地踏勘,“一村一档”建立了档案,认定了171个具有陕北窑洞、北方传统四合院、关中四合院、关中地坑窑、陕南徽派院落特色的传统村落为陕西省首批传统村落。
 
    记者: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文物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赵荣:是的。陕西有相当数量的古城址、古名镇和古村落分布各地,它们蕴涵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遗存。陕西今后要突出抓好以下几点。一是坚持保护与发展相协调,正确处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关系,统筹安排文物保护与城镇建设、民生发展;二是做好文物保护基础工作,不断提高文物保护水平,为城镇化建设提供文化支撑;三是发挥文化遗产在城镇化建设中的新功能,与城镇发展相生共荣;四是加大《文物保护法》宣传力度,增强城镇化过程中的文物保护意识。 

    记者:陕西的文物保护工作似乎一直走在一条自觉前进的道路上。 
    赵荣:我们必须自觉,因为我们背负着华夏文明最重要的记忆。我可以告诉你一个数字,2014年全年完成大型建设项目的考古调查25项,调查面积约200平方公里、线路2145公里;开展考古勘探项目432项,勘探面积约9700万平方米;发掘古墓葬1300余座、遗址3万余平方米,出土各类文物近5000件(组)。完成西汉帝陵、唐代帝陵等大遗址考古调查工作156平方公里。这些面积不是我们开车跑过的,而是我们的文物人拿着考古工具一点点扫出来的。当然,我们的工作不只这些,为了让文物“活”起来,我们提出智慧博物馆,全年完成109座虚拟博物馆的制作上线,点击率突破50万,推出的“文物三维数字魔卡”“数字博物馆口袋版”,指导我省博物馆举办各类展览170余个,其中引进国内馆际交流展20个,全国巡回展览16个。参观人数突破3000万人次,其中免费开放博物馆参观人数超过1000万人次。让文物成为老百姓的重要文化生活方式。 

    记者:2014年6月成功将7处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申报成世界遗产对于陕西文物保护事业意味着什么? 
    赵荣:从重视保护本体到保护遗址外围环境,再到关注遗址上的民生。丝路申遗已然超越了获得世界遗产称号这单纯的意义,而成为服务民生,提升保护管理水平的综合实践。申报世界遗产不仅可以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遗存应有的地位,唤醒民族的自豪。在文物保护和管理层面,陕西的文物工作将与世界接轨,并得到质的提升。7处丝路申遗点的管理示范作用,为我们全面提升省内文化遗产保护水平提供了契机,在白阿莹副省长的主持下,我们积极储备更多的拓展项目,启动了新一轮全省申报世界遗产工作,遴选8大类具有申遗潜力的项目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规划》,将按世界遗产标准做好相关文物保护工作。
 
    记者:“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我们能从习总书记的话中读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对于陕西,这样的自信意味着什么? 
    赵荣:我们是有理由自信的。从115万年前的蓝田猿人一路走来,远古半坡人面鱼纹的神秘微笑、秦帝国横扫六合的霸气、汉武帝马踏匈奴的骄傲、大漠戈壁上丝路驼铃的希望、华清宫中霓裳羽衣的炫目……在这片神奇的黄色土地上,历史以最具有厚度的方式在陕西的土地依次陈列。更重要的是在陕西的土地上有这么一群与时间赛跑,守卫并弘扬着历史文明,终身将守护遗址、呵护文明作为生命责任的人们。他们不仅是文物战线的工作者,科技、教育、新闻、公安……社会各界都在用他们特有的执着和坚持,为文明的传续而坚守,他们就是我们的自信。即使是陕西的普通农民也会将国之重宝义不容辞地献出,他们说:“我们做这些事不是为了我们自己张扬,就是想让更多的人爱宝、护宝,让每个人都能敬重咱祖先留下的遗产。”这就是陕西文物事业的自信,它也势必成为陕西文物保护的一种巨大力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