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欢迎进入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党政简讯  > 机器人助阵重庆市首个移动考古实验室亮相

机器人助阵重庆市首个移动考古实验室亮相

发布日期:2015-07-01

机器人助阵重庆市首个移动考古实验室亮相


来源: 重庆商报 

考古人员在车上作业


  怎样才能在不破坏古墓的情况下进入墓穴发掘?文物一出土又将如何立即保护?……随着电视剧《盗墓笔记》的热播,略带神秘的考古工作越来越吸引人们的注意。昨日,国家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基地授牌仪式在南岸举行,我市首台自主设计研发的考古车“多功能文物保护移动实验平台”也吸引了市民的眼球,这个“移动考古实验室”还将在下半年开进考古现场。

  望

  移动平台价值900万

  八系统锁定埋藏信息

  记者站在车外看到,这台考古车与房车类似,顶部装有通讯和卫星接收设备。走进内部,更是别有洞天,各种科学仪器和考古设备井然有序地摆在工作台上,就像一个缩小版的考古实验室。

  “这台考古车价值900万元,拥有文物预处理、环境采集等八大系统,能满足野外考古的各类需求。”考古车的设计者、重庆声光电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李星海介绍,这是重庆首台自主设计研发的考古车,考古车内不仅配备有智能控制、传感器、计算机、数据处理和空间技术等多学科技术和装备,还可以通过温度、湿度监测和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等,精确掌握文物埋藏的环境,实现对出土文物在第一时间检测分析和文物出土环境数据采集。

  长期在偏远的野外作业,“网络通讯指挥系统”被视为考古移动实验室的信息灵魂。李星海说,这台考古车配备有3G、4G及北斗应急通讯设备,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与总部实验室实时联系,将重要文物出土现场视频信息、环境监测信息、文物分析提取信息等进行网络共享。

  闻

  机器人探测墓穴

  构建3D图查找病害

  《盗墓笔记》中的“鬼吹灯”等情节,让市民觉得十分神秘。李星海说,事实上古代墓穴由于存在时间较长,内部环境与自然环境截然不同,需要科技仪器提前了解墓穴内的情况,“‘鬼吹灯’实际上是因为墓穴内氧气含量小造成的,所以考古时盲目下墓会产生危险。”

  李星海介绍,这台考古车配备有蛇形、柱形等多种机器人,野外作业时,可在墓穴外开一个小口,将机器人放入其中,机器人便可自主采集墓穴中的氧气、氮气或有毒气体等的含量,还可检测土壤环境,并通过感应器对内部结构和地形进行3D模拟,同时还能对文物本体材质和病害状况评估,为考古人员制定挖掘方案提供支持。

  切

  模拟地下环境

  文物出土即应急保护

  考古人员在考古挖掘时,不仅能了解古代建筑或城市的模样,往往还能挖掘出大量的珍贵文物。但由于野外考古,自然环境恶劣、保护手段有限等原因,刚出土的文物很容易受到破坏。

  “无论是墓穴还是建筑遗址,在地下都保持着一种平衡的状态,突然接触阳光或空气容易碳化或破坏。”李星海说,这台考古车拥有整车优化集成和应急保存等系统,前期通过环境采集、地理采集后,能够了解地下温度、湿度、空气含量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在实验室采集箱内准确模拟地下环境,确保文物的安全。

  大足石刻保护技术

  将向全国推广

  大足石刻的3D打印复制技术、白鹤梁的水下文物保护,这些文物保护技术将在全国实现推广。昨日,国家文化保护装备产业基地正式落户南岸西部新区,这是全国首个国家级文物保护装备的产业基地,预计2025年实现产值将超过300亿元。据悉,该基地将按照“核心功能区+支撑功能区+扩展功能区”进行空间布局,将打造全产业链的文物保护装备产业集群。

  链接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

  安装智能灯控

  商报记者 刘晓娜 实习生 程世兴

  对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来说,藻类的生长、景观照明灯饰安置问题不仅影响题刻观赏效果,还不利于白鹤梁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昨日,“2015年白鹤梁·内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国际学术交研讨会”在三峡博物馆举行。

  “为了更好地让游客欣赏白鹤梁水下文化遗产的神奇魅力,我们博物馆将对灯饰照明进行智能化改造,而灯光的智能化就是能更加便捷地控制开关灯时间、改变光束的发热量,达到抑制题刻表面藻类生长的作用。”白鹤梁保护管理处处长胡黎明表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