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欢迎进入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业务动态  > 上海青龙镇考古2012年取得阶段性成果

上海青龙镇考古2012年取得阶段性成果

发布日期:2013-03-25

上海青龙镇考古2012年取得阶段性成果 

 

undefined

undefined

2012年底,上海博物馆和青浦博物馆等考古工作人员在我市青浦区青龙镇遗址进行的考古发掘中取得了显著成果。
青龙镇是上海地区第一个名镇,位于青浦区白鹤镇,建于唐天宝五年(746年)。相传三国时期,东吴的孙权曾经在这里造青龙战舰,之后大破曹军于赤壁。到唐代,青龙镇成为海防要地。由于它位于吴淞江下游的沪渎口,地理位置优越,航运条件发达,因此成为上海地区最早的对外贸易重镇,在宋代以三亭、七塔、十三寺、二十二桥、三十六坊获得“小杭州”的美誉。
    然而长期以来,学界对青龙镇的研究多局限于文献记载和保存至今的青龙寺、青龙塔等地面建筑。2010年,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带着上海历史考古中以吴淞江、沪渎垒、城镇发展、航运、对外贸易等为对象的学术课题,按照大遗址的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青龙镇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当年的首次发掘发现了唐宋建筑基址、瓷片堆积及几百件陶瓷器。
    2012年10月以来,考古工作者对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发现唐宋房屋基址、水井、灰坑、铸造作坊、砖砌炉灶等建筑遗迹,出土铜、铁、木、陶瓷器等近2000件,发掘取得了阶段性显著成果。
    首先是对整个遗址的布局及内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就目前材料来看,唐代青龙镇的北界在现在的窑河略北一点,南界在青龙寺以南,而宋代青龙镇的范围相比唐代大了很多,这与文献记载也相符。史载唐代吴淞江面宽20里,宋代逐渐缩为9里、5里、3里。随着吴淞江的缩窄,青龙镇的范围也从南向北扩大,这次的考古发掘也印证了这一点。
    从窑河南岸发掘区域的发掘来看,唐代的青龙镇经历了两个时期。先是在紧邻老通波塘的西岸建有一处铸造作坊,在作坊废弃后,将土地平整,又在其上面建造了房子、水井等生活设施。
    已发掘的作坊区分布在方圆60米的范围内,清理出排列有序的4座火炉,周围堆积着大量的红烧土铸造残渣,残渣内包含有较多的陶范残块、炉渣等,最厚处有80厘米。初步确定,这里是一处范围较大、使用时间较长的唐代铸造作坊遗迹,该遗迹可能为铸铁作坊,为上海地区首次发现。
    根据陶范及炉渣的堆积厚度来看,作坊使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在其废弃后,又在其上建造了三处建筑及5口水井。其中一口水井工艺考究,堪称艺术品。该井为圆形,口径0.7米,井深4.38米,上下笔直。井底铺有竹片,已腐烂。井壁用小青砖斗砖竖砌,磨砖对缝,对接处用榫卯套合。中间有3层为顺砖平砌,以加强对井壁上部的支撑。该井为上海目前已考古发现的数百口井中深度最深、做工最精致的一口。更让人惊喜的是,井内出土了唐鹦鹉衔绶带铜镜、铁釜、铁提梁鼎、铁钩、银发簪、青釉瓷罐、木雕残片等多件器物。联系同时发现的大量容器陶范残块,推断铁釜、铁提梁鼎很可能即由此作坊生产。此外,从井中发现的3面铜镜大小、纹饰基本相同,加之井的深度和精湛的工艺,专家推测出土的铜镜或许也出自该作坊的铸造,这一点尚有待日后进一步考古发掘的证实。
    在老通波塘东岸,发掘出1间比较完整的唐代房屋基址,房子长方形,面积近50平方米,四壁残留断断续续的一到二层砌砖墙体和石磉墩。屋内一处火塘,表面涂白石灰,壁面经长期火烧形成坚硬的烧结面。房子北墙外发现1座椭圆形砖灶,灶台、炉膛、烟道等保存基本完整。这些建筑基址的发现,为我们了解唐代的江南民居提供了材料。
    虽然本次发掘面积不大,但却出土了大量唐宋元时期的瓷器、银、铜、铁、木器等文物,初步统计近2000件,其中不乏精品。以瓷器数量最大,占90%以上。瓷器以越窑、长沙窑、龙泉窑、景德镇窑、建窑等南方窑口为主,另有少量北方窑口的瓷器。大量来自越窑、长沙窑的碗、钵、罐、壶等日常生活用瓷的集中发现,既是唐代青龙镇繁盛的真实写照,也再次证明了青龙镇作为上海最早的对外贸易港口的兴盛。
    本次发掘还出土了2件唐代的瓷腰鼓,其中一件可以修复。鼓身两端粗圆,中间腰细,内空。外壁凸起弦纹七道。表面施褐黄釉,内壁施褐色釉。目前全国考古出土的较完整的唐代腰鼓仅有数件,而青龙镇一次就出土有两件,具有重要意义。
    青龙镇遗址二次发掘的成果对于挖掘上海历史与文化的渊源、探寻城市的文化源头具有重要意义,考古工作者将以此为基础,在未来对此处遗址开展更深入的发掘和研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