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欢迎进入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业务动态  > 咸阳五陵原西汉帝陵的保护与思考

咸阳五陵原西汉帝陵的保护与思考

发布日期:2014-12-18

咸阳五陵原西汉帝陵的保护与思考


    西汉是中国古代的盛世王朝之一,西汉王朝的11座皇帝陵中,除文帝霸陵和宣帝杜陵位于西安市东南的白鹿原和杜东原外,其余9座帝陵都位于西安市西北、渭河北岸地势高敞平坦的咸阳原上。在东起泾渭交汇处,西至咸阳市兴平南位镇,长约40公里的咸阳原上,沿渭河呈东北——西南依次分布着景帝阳陵、高祖长陵、惠帝安陵、哀帝义陵、元帝渭陵、平帝康陵、成帝延陵、昭帝平陵、武帝茂陵等9座西汉皇帝陵,另外还有为数众多的皇亲和勋臣的陪葬墓。其中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等5座帝陵建有陵邑,故这一区域又称五陵原。如同宫殿建筑选址一样,五陵原上的西汉“诸陵皆据高敞地为之”,靠近原边的形胜之地,居高临下,气势雄伟,体现了皇权的威严和尊贵。五陵原和临近的秦咸阳城遗址、隔渭河相望的汉唐长安城遗址、西汉霸陵、杜陵以及北部山区绵延百里的关中唐代陵墓区共同组成了中国古代盛世文化的核心区域,形成了这里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长期为后世所凭吊和咏赞。唐代诗人李白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和金代吏部尚书赵秉文的“渭水桥边不见人,摩挲高冢卧麒麟。千秋万古功名骨,化作咸阳原上尘。”即是对当时咸阳五陵原上这一独特历史文化景观的生动写照。 

  咸阳五陵原西汉帝陵文化区分布地域广阔,其间又交叉分布有3座战国秦代王陵、北周武帝孝陵等4座北周帝陵、唐高祖李渊之父兴宁陵和武则天之母顺陵等2座唐陵,历史文化遗存极其丰富,价值和等级都很高,保护与管理任务繁重。针对这一实际,近年来,陕西省和咸阳市按照“中央引导、地方配合、确保重点、集中投入”的原则,在西汉帝陵保护管理和利用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地工作,实现了西汉帝陵保护管理和利用水平的整体提高。

  管理与执法 

  在西汉帝陵保护的过程中,咸阳市始终坚持专业保护为主、社会广泛参与的保护管理思路,将文管所建设和公安文物执法机构、文物稽查队、群众文保员队伍建设有机结合,完善文物安全联席会议制度和公安、文物联合执法机制。严打各种文物违法犯罪行为,一直以来是西汉帝陵保护的有效手段之一。2010年以来,陕西省文物局、公安厅和咸阳市先后在全省和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天鹰”、“猎鹰”、“秦鹰”、“斩蛇”、“春雷”等一系列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这些专项行动极大地震慑了文物违法犯罪分子,有效遏制了针对西汉帝陵的文物违法犯罪活动。2011年,咸阳市建立了以分管市长为召集人,市公安局、文物旅游局、民族宗教局、国土资源局、环保局、住房与城乡建设规划局、工商局为成员单位的“全市文物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定期对文物安全工作进行商讨、协调。为了提高对文物案件的稽查力度和快速处置能力,咸阳市在充分发挥文物稽查作用的同时,成立了以市公安文物侦破大队和市文物稽查支队人员为主的“公安文物联合执法办公室”,双方组成人员联合执法,既分工负责,又相互配合,充分发挥了公安文物联合执法机构的作用,提高了依法行政和打击文物违法犯罪的各项工作效率与办案质量。为了加强基本建设中的文物保护,2006年,咸阳市政府专文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本建设中文物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规定所有在文物密集区的基本建设项目在报建设规划部门审批之前,必须依法履行文物保护报批程序和考古勘探程序,将全市包括五陵原西汉帝陵在内的文物保护纳入基本建设审批程序,较好的解决了咸阳西汉帝陵保护工作中的一个棘手问题。 2011年5月,省市文物管理部门依法对茂陵故园管理处未履行报批程序,擅自在茂陵保护范围内进行的违法建设项目进行了督办。2011年6月,咸阳市和秦都区文物稽查队依法成功制止了秦都区汽车产业园涉及平陵邑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的部分项目,使这些建设项目最终按照文物部门的意见建议改变用地规划。兴平市文物稽查队依法纠正了茂陵生态园在茂陵保护区内的违法行为,责令建设方限期拆除了违法修筑的生态园围墙。2011年咸阳市编办批复成立了延陵、义陵、康陵等3个文管所,标志着经过几年的努力,五陵原西汉帝陵全部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保护管理机构,其中阳陵、茂陵设立了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和文管所都编制了数量不等的专业管理人员,承担着帝陵、陪葬墓及陵邑的日常管护任务。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安装了田野技防设施;茂陵、康陵封土安装了围栏,制止了以前屡禁不止的游人攀爬封土的行为,杜绝了康陵一度出现的放风筝、起降滑翔伞、航模表演、机动车攀爬冲顶等有可能对帝陵封土造成破坏的行为。目前,陕西省正在对全省文管所等保护机构进行调查评估,下一步将对包括西汉帝陵在内的部分重点区域的文管所进行改造提升,强化其展示宣传功能,使地下的文物活起来。在健全西汉帝陵专业保护机构的同时,咸阳市非常重视群众文保队伍的建设,先后从帝陵附近的村镇遴选、聘请了一批热心公益、责任心强、对历史文化有一定情感的村民充实到群众文保队伍之中,每座帝陵3-5人不等。文物管理部门对这些群众文保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定岗、定编、定责、定险、定待遇,并定期从年龄结构、身体素质、工作表现等方面进行调整。实践证明,群众文保队伍是西汉帝陵保护的必要补充,作用不可小觑,不少文物案件都是因为有了文保员及时提供信息和线索而得以迅速侦破。 

  基础性保护 

  历经千年岁月的五陵原,曾有的辉煌壮丽已被历史的沧桑冲刷殆尽,如今仅剩下饱受风蚀雨浸和人为侵扰的陵墓封土以及田野中偶见的残砖断瓦,遗留的历史信息比较缺乏,保护难度很大。为此,陕西省和咸阳市先后组织开展了帝陵考古调查、保护规划编制、陵墓本体保护等一系列业务工作,帝陵基础性保护工作水平有了较大提升。2001年以来,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利用十多年的时间,先后对五陵原西汉帝陵进行了两次全面调查和重点勘探,对茂陵的两处外藏坑进行了发掘;廓清了五陵原西汉帝陵的陵区范围和布局结构,明确了外藏坑、礼制建筑、陪葬墓、陵邑的位置和范围,进一步明确了帝陵需要保护的区域;纠正了过去的一些谬误,使一直被认为是周陵和延陵、义陵陪葬墓的战国秦王陵,在被湮没于西汉陵墓之间两千多年后重新为世人所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关中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实际情况,陕西省2011年重新划定并公布了西汉帝陵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把陪葬墓和陵邑纳入到帝陵的保护序列之中,使西汉帝陵区的完整性得以保护。对重新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西汉帝陵及时树立了保护标志碑和四址界碑,保护区域更加清晰和直观。根据考古调查的成果,陕西省和咸阳市加快了西汉帝陵保护规划编制的进程;目前,咸阳五陵原文物保护控制规划和阳陵、茂陵的保护规划已经编制完成,其他帝陵的保护规划编制工作也已全面展开。启动了西汉帝陵本体保护工作。2013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咸阳市实施了安陵、渭陵、延陵封土抢救性保护工程;目前,安陵、延陵封土顶部塌陷部分夯土回填修复工作已经完成,陵顶因塌陷造成的渗水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文物保护与群众利益 

  西汉帝陵所在的咸阳五陵原地处关中平原腹地,临近西安、咸阳两座城市,土地肥沃,农耕种植业较为发达,人口密度大,群众生产生活和城市经济社会活动频繁。这一区域的文物保护工作与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如何正确处理西汉帝陵保护与当地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摆在各级政府和文物部门面前一项不容忽视的问题。陕西省和咸阳市经过多年的实践,坚持西汉帝陵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当地民众生活水平提高相结合、与当地城乡建设相结合、与当地环境改善相结合的理念,探索出西汉帝陵保护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谐共赢的思路和渠道。咸阳市多年前修筑了贯通帝陵东西的五陵原旅游路,这固然有利于西汉帝陵的保护和旅游、宣传,同时更多的是方便了帝陵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使当地群众切身感受到因文物保护给他们自身带来的好处,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西汉帝陵保护的认同感。对于西汉帝陵区附近影响到帝陵周边环境风貌的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活动,当地政府在处理过程中树立民本意识,坚持依法管理与人性化管理并重的理念,充分考虑到当地群众的切身利益。2012年,咸阳市以政府名义出台意见,从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社会文明程度的大局出发,通过先行试点,对包括文物保护区在内的相关重点地区的乱建乱葬乱埋现象进行集中整治,对西汉帝陵保护区内的现代人坟墓将逐步搬迁。与此同时,政府通过加强农村公益性公墓的规划和建设,建立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殡葬服务体系,来消除当地群众的抵触情绪和后顾之忧。兴平市通过宣传文物法和相关政策,反复协商,合理补偿,成功搬迁了茂陵保护区附近的三座砖厂,因措施得当,厂方给予了充分理解,整个搬迁过程未出现群众上访事件;目前,这里的生态已基本得到恢复。五陵原上的西汉陵墓数量众多,体量巨大,高10多米至40多米不等,营造和保护与这些高大陵冢相协调的周边生态环境至关重要。近年来,陕西省、咸阳市和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在治理和改善西汉帝陵周边环境风貌方面探索出一些比较切实可行的成功模式。汉阳陵作为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通过考古手段对地上地下文物遗迹的展示,通过不同形式对陵园形制格局的整体揭示,使帝陵保护与展示很自然的结合,成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成功范例之一。秦汉新城立足“文化、田园、健康之城”的城市定位,采取“退耕还林”的方式,对长陵、安陵陵区进行大面积绿化。在绿化带外围,渭城区引导当地群众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开展草莓、樱桃、葡萄和圣女果等高品质绿色果蔬农业种植,无形中形成了陵区外围郁郁葱葱的第二层绿化带。秦都区在平陵皇后陵陵区附近引进民营资本投资建设2000多亩的农业生态文化产业园,利用历史文化景观、自然田园生态,结合农林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在园区内进行大面积绿化、苗木花卉种植、高科技种植和养殖、农产品采摘等,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农耕文化与民俗文化等具有现代都市农业色彩的休闲旅游活动。长陵、安陵、平陵附近的“退耕还林”和现代都市农业的模式,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来看,虽不见得尽善尽美,一些树种和绿化布局与帝陵陵园形制也不完全一致,但通过这些方式至少成功阻止了陵区附近修建宅基地、砖厂、取土场、垃圾场、现代人坟墓等有可能影响帝陵安全和环境风貌的建设性生产生活活动,为西汉帝陵争取了一片良好的周边生态环境空间,与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绿化区以及其他帝陵附近的绿化带一起,构成了西安、咸阳两个城市北部带有历史文化符号的绿色人文生态屏障。

  挑战与思考

  位于西安、咸阳两市之间的西咸新区,自2014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新区以来,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几乎全部位于西咸新区秦汉新城规划和建设范围内的五陵原西汉帝陵,其保护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快速推进的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空港新城和咸阳市主城区、北原新城从南北两个方向对五陵原西汉帝陵形成合围之势。尽管每个帝陵陵园都划定有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但在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之外,扑面而来的各类高大建筑物正在日趋挤压着平陵、渭陵、延陵、康陵等距城区较近的帝陵的生态空间。单体保存相对较好的五陵原西汉帝陵,整体外围形势不容乐观;若按目前的城市化发展趋势,若干年后,五陵原西汉帝陵区有可能象北宋某座帝陵一样成为城中陵,原有的广阔壮丽和苍茫肃穆将不复存在。针对这一新的问题,陕西省提出了把关中地区的汉唐帝陵作为一个区域整体进行系统化保护的思路,围绕着帝陵保护的一些相关工作已陆续展开。目前正在着手制定的帝陵保护条例,将对不同时代帝陵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及周边生态环境保护区内的基本建设、生产生活、经营服务和旅游开发等活动提出规范和管理性要求。制定中的帝陵保护条例将在建设控制地带以外,划定一定范围的符合历史风貌的周边生态环境保护区,作为帝陵保护的外围组成部分,要求在其区域内进行的基本建设活动,同样须事先征求文物部门的意见。在省政府的统一安排下,汉唐帝陵旅游线路规划和建设规划正在紧锣密鼓的编制之中,此举将进一步完善汉唐帝陵之间路网和交通设施,在做好保护工作的基础上,将其打造成陕西历史文化和绿色田园相结合的旅游精品线路。与此同时,关乎西汉帝陵整体保护走向和发展思路的汉唐帝陵整体保护规划编制也正在做前期准备工作,即将正式启动。咸阳五陵原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区域整体,在迅猛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正在编制的西汉帝陵保护规划需要与咸阳市、西咸新区的城市规划及时充分衔接,避免出现由于文物保护规划与城市规划衔接不到位而导致的西安半坡“天坑”现象。正是基于这一方面的考虑,陕西省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设计研究院在编制帝陵保护规划时引入了城市规划中的“紫线”概念,便于和城市规划对接时的理解与沟通。无论是正在制定的帝陵保护条例,还是着手编制的汉唐帝陵整体保护规划,都需要对帝陵周边的建设项目性质、规模、布局和建筑高度给予明确的限制性和控制性规定,严格限制帝陵与帝陵之间的各类建设项目,保持帝陵之间的视线通透和整体环境风貌的完整性;控制帝陵区南北两侧的建筑高度和规模,使人们站在五陵原上北望嵯峨(山)、九嵕(山),南眺渭水、秦岭的文化视觉享受不至于成为一种奢望。

  莽莽苍苍的咸阳五陵原,曾经散落有古代陵墓封土800多座,蔚为壮观,经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规模平整土地运动和其他形式的风雨蚕食与破坏,如今仅剩下200余座,愈显弥足珍贵。西汉帝陵的保护与管理工作也就愈加任重道远。西汉帝陵保护是大事,群众利益无小事。2012年12月,时任陕西省委书记的中共中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长赵乐际同志在西咸新区视察时关于“保护历史文化,保护耕地,保护农民利益。”的指示,正是今后做好西汉帝陵保护工作所应遵循的指导性意见。

   

   陕西省咸阳市文物旅游局  高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