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欢迎进入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业务动态  > 新书推荐:红星乱紫烟——中国古代黄金工艺

新书推荐:红星乱紫烟——中国古代黄金工艺

发布日期:2020-03-12

2014-2016年,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与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周大福大师工作室合作研究“中国古代黄金工艺”,该项目从历史文献、科技考古、实验考古角度展开研究,完成了中国古代黄金工艺发展历史研究、黄金工艺技术发展史研究和金器文物科学检测分析,基本厘清了中国古代黄金工艺的起源、发展历程、制作方法。研究成果《红星乱紫烟——中国古代黄金工艺》于2019年10月正式出版,内容包括中国古代黄金工艺发展历程、黄金工艺技术发展史、黄金器物科学检测案例,为黄金文物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发掘提供宝贵资料,对保护和传承传统黄金工艺具有重要意义。

图片1.png


一、中国古代黄金工艺发展史

我国现有的大量考古出土金器文物,是研究中国古代黄金工艺起源、发展脉络的重要实物资料。甘肃火烧沟遗址出土的金耳环和金银鼻饮,说明最早在夏代,古代先民已经开始利用黄金做饰品。商周时期,金器大多制作成各种形状的金箔片或小型饰件,用在人体或其他材质的物件上做装饰,产生了锤揲、模压等工艺,西周早期出现鎏金器物、春秋时期有了错金铭文铸器,器物类型更扩展至器皿、车马器、货币等。秦汉时期,金器工艺越来越细化和成熟,包括范铸、锤揲、掐丝、錾刻、错金银、鎏金等,基本囊括了中国古代金银器制作工艺之范畴。至唐代,金银器在历代积累的传统工艺基础上,兼容并蓄地吸收外来文化所带来的金银器制作风格与技术,创造出空前辉煌的黄金艺术。

图片2.png

图片3.png

图片4.png

图片5.png

图片6.png

二、简述中国古代几种黄金工艺技术

中国古代黄金工艺主要包括锤揲、錾刻、铸造、珠化、错金银、鎏金、金丝、点翠等工艺,本书第二部分对这几种工艺的起源、发展过程及技术特征进行了阐述。另外,根据文献记载,研究团队进行了铸造、珠化、错金等工艺的模拟试验,论证了古代黄金工艺的可行性。

图片7.png

图片8.png

图片9.png

图片10.png

图片11.png

图片12.png

三、黄金工艺科学检测分析

该书第三部分是几种黄金工艺的科学检测案例,主要应用三维视频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仪,进行微观形貌观察和化学成分分析,为黄金制作工艺提供图像、数据资料。

图片13.png

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错金工艺,其制作工序是在范铸而成的铜器表面錾刻出浅槽(上窄下宽),然后将金丝或金片适当加热捶打入凹槽,或者用玉石和玛瑙制的工具挤压入槽内,最后用错石打磨铜器,使金片和铜器表面平整达到“严丝合缝”。

图片14.png

可追溯到西周早期的鎏金工艺,是将金和汞混合形成的合金(金汞齐)室温下涂在器物表面,再高温烘烤使汞蒸发,而金留在器物表面的一种传统工艺。因此,黄金器物上汞的检出是判断鎏金技术的必要条件。

图片15.png

唐代诗人李白《秋浦歌》中写道“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一幅色调明亮、气氛热烈的冶炼场景映入人的眼帘,本书以“红星乱紫烟”为名,体现中国古代黄金艺术的璀璨。由于历史文献、实物资料、科技检测分析手段的局限性,本研究对中国古代黄金工艺的认知还够不全面和深入,书中难免会有纰漏,望诸位同仁不吝指教。


撰文:纪娟

审核:韩建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