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欢迎进入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物鉴赏  > 广元千佛崖石窟地震灾害评估及主要石窟的保护修复方案

广元千佛崖石窟地震灾害评估及主要石窟的保护修复方案

发布日期:2009-11-18

 

1)项目背景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灾区绝大部分文物古迹都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损失。为了切实做好四川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工作,在“四川省灾区文物抢救保护第二批技术援助事项对口援助会”,我中心承担了广元千佛崖摩崖石窟的抗震救灾保护方案设计任务。

千佛崖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北公里的嘉陵江东岸的龙门山余脉,川陕公路依岩而过。现存窟龛848个,造像5000余尊,其中80%以上为唐代造像。千佛崖摩崖造像是四川省境内最为宏伟的石窟群,1961年4月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心技术人员于2008年9月赴千佛崖现场进行了实地的勘察。根据发现的问题,从严防地质灾害、确保文化遗产安全的目的出发,及时发现并处置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就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工作编制可行的方案,力争尽快启动其保护项目。

2龛窟造像病害:   
1.龛窟内伴随着水、可溶盐活动,彩绘层的破坏比较严重,特别是龛窟檐勾回水部位、龛窟裂隙渗水线周边,以及毛细水活动区域,彩绘的表面风化,粉化的现象比较多见;
2.在软弱岩层夹带、或裂隙发育带,石质结构及强度较差部位特别容易产生风化。往往彩绘层脱落殆尽,使得造像石材裸露,反过来又加速了造像(石材)的风化。
3.灰尘、污染物的表面堆积也造成了彩绘层表面的风化,灰尘、污染物与湿气结合、凝结在表面,遮盖彩绘外观,破坏彩绘结构。
4.一些不当的人为活动,也加剧了彩绘层的破坏。
3) 对千佛崖本体及龛窟造像保护修复建议:
1.风化石质的保护材料与方法研究
2.风化彩绘的保护材料与方法研究
3.龛窟造像保护修复现场试验区研究
4.底层龛窟的考古调查与地基处理
5.日常维护保养的技术与方法研究
4)危岩治理建议:
1.对区内所有危岩体,包括菱形块状岩石、楔形块石、悬岩等采用不锈钢锚杆(可防生锈膨胀)从隐蔽处(如重有孔洞、背后、阴角)锚入进永久性加固。
2.采用微形石炭纤维锚杆(Φ5-15mm)对文物本体病害部位进行加固,该锚杆无露头,全长胶结、强度高,不影响文物原貌的真实性。
3.采用微形碳纤维锚杆加层内注浆(微针注浆)对岩质边坡鼓胀、离层剥离病害处进行加固维修。
4.对所有裂缝进行清理,缝内注浆充填固结,缝口嵌补,用以提高岩体整体性和强度,杜绝沿缝渗水和沿缝风化破坏。
5.增修截排水沟和排水孔(档墙区),降减岩内、墙后水压,消除地表径流对文物的危害。
该方案已经通过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专家评审,目前已进入实施方案编制阶段。千佛崖摩崖石窟的灾害治理保护项目有望很快实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