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的号角,书写的力量——陕西红色标语的故事之二:旬邑悟空洞石窟抗战标语群
发布日期:2023-07-03
红色标语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政治宣传、加强思想动员的创新形式和重要手段,是我党践行群众路线的一大创举,真实反映了军民鱼水情深。大量红色标语具有政治性、通俗性、鼓动性、针对性、战斗性等特点,贴近时代、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秉承我党一贯的优秀传统、作风和革命精神。红色标语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有的写在纸上,有的刷在墙上,有的刻在石头上,有的写在门板上等。红色标语言简意赅,朗朗上口,感召力强,内容丰富、全面,几乎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它为传播革命真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鼓舞激励指战员斗志、唤醒民众、瓦解敌人等,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思想武器。
红色标语是中国革命史的独特文化现象,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革命文物资源。2022年,国家文物局启动了红色标语类革命文物专项调查,陕西省文物局委托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牵头,联合陕西省文物保护工程有限公司,在各文博单位支持下开展了专项调查。调查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书写方寸之间的革命标语蕴含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光辉历程,文字书写的标语仿佛是吹响革命斗争的号角,饱含着革命的力量。随着调查的逐步开展,我们将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性革命标语,讲述它们背后的故事。
悟空洞石窟群北区5号窟左壁抗战标语群
悟空洞石窟群北区5号窟右壁抗战标语群
悟空洞石窟抗战标语群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马栏镇蜈蚣洞村的悟空洞石窟北区5号窟。5号为后壁设坛窟,宽640、进深1525、高490厘米。后壁设通壁坛基,宽640、进深50、高85厘米。平顶,方形窟口。石窟两侧壁满绘壁画,壁画可分为上下两层,底层约为宋金时期作品,上层约为明代重绘。抗战标语群总共有21幅,全部书写于该窟两侧壁面,主要是坚持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反对摩擦,坚持抗战等内容。
八路军在前线抗战顽固分子偏要在后方捣乱!
八路军新四军二(年)多来消滅了廿多万进攻中国滅亡中国的日寇 谁能说是游而不击!
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投降,□战到底!
親爱的(预备第)三(师)抗战士们不要听从顽固份子的指示 (你)们□□内战□什么于你们也没利益的!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前后,在日本帝国主义的诱降和英美劝降下,国民党蒋介石出于阶级本性,将其政策的重点逐步转向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反人民上来,企图限制、束缚中国共产党和人民革命力量的发展,采取各种形式,在政治上制造事端,在军事上发动进攻。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制定了“溶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压迫和军事进攻日益加剧,先后在全国挑起了反共磨擦,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
针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分裂活动,1939年7月7日,中共中央在纪念抗战两周年的宣言中,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三大政治口号,动员全国人民同国民党投降反共分裂活动进行斗争。9月16日,毛泽东在《和中央社、扫荡报、新民报记者的谈话》中,明确阐述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武装力量对国民党反共顽固派磨擦采取“人不犯人,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自卫原则。
关中分区是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是陕甘宁边区反磨擦斗争最激烈、持续时间最长的地区。1939年12月,国民党胡宗南部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掀起了反共高潮。关中分区即是这次反共高潮中武装进攻的重点地区之一。胡宗南部在关中分区不断制造事端,发动武装进攻,夺城掠地;派遣和纵容特务、土匪捕杀地方干部,抢劫扰民;大肆进行反共宣传,欺骗群众,蛊惑人心,对边区造成严重危害。关中分区的得失对于中共中央,对于陕甘宁边区,以及对于整个抗战大局,都影响极大。在党中央、毛泽东和边区政府的正确方针指导下,时任关中分委书记、行政督察专员、关中保安司令部政治委员的习仲勋,领导关中分区军民同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进攻进行了针锋相对有理有节的斗争,捍卫了边区的南大门,支援了前线,巩固了抗日的后方。马栏是圣地延安的前沿哨所,是关中分区政治、军事、经济中心,处于斗争最前沿。
标语从内容上看通俗易懂,符合红色标语的一贯特点,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客观历史事实。我们从标语内容中的一些关键时间节点和部队番号可以判断书写时间等信息。如“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投降,□战到底!”是中共中央在1939年7月7日提出的三大政治口号的内容;“八路军新四军二(年)多来消滅了廿多万进攻中国滅亡中国的日寇”,应是指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后,陕北的红军主力和留在南方的红军、游击队分别于1937年8月和10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和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之后的两年多;“游而不击”则是1940年3月4日,蒋介石在全国军以上参谋长会议上,亲自点名污蔑八路军“游而不击”,对友军搞摩擦,故此可以判断该标语书写时间不早于这个时间点;标语中的“预备第三师”是隶属胡宗南的国民革命军预备第三师, 1940年3月,正是该师炮击关中分区党政军机关驻地马家堡,进占新正、赤水等县局地。
关于为何在此处出现抗战标语以及书写者,标语内容上并无明确记载。通过查询党史资料,我们发现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学校(以下简称“二师”)曾驻扎于蜈蚣洞村一年之久,悟空洞石窟极有可能为二师的住所或办学场所。二师筹划创立于1939年10月,正式招生于1940年3月,后又更名为关中师范、联合中学,首任校长为时任关中地委书记的习仲勋同志,校址首创于旬邑县马家堡村,后辗转多次迁徙,是当时陕甘宁边区的一所中等教育学校,当时的办学目的是“培养地方文教干部和小学师资”。到1949年7月并入三原中学,学校生存了近10年,为边区培养了千余名栋梁之材。
旬邑县马家堡村“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旧址”
自从1939年春季国民党开始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挑起“旬邑事件”之后,这所在战火中诞生的学校,就命运多舛,开始了迁移之路,1940年10月迁至马兰川的一个小村庄悟空洞,现为马栏镇蜈蚣洞村;1941年10月由悟空洞迁至黑牛窝;翌年4月迁至马栏镇马栏村,1949年5月随关中地委迁往三原。悟空洞石窟群空间较大,且位置较为隐蔽,也比较适合作为办学场所。1941年6月27日,习仲勋从十多里外的阳坡头骑马来到蜈蚣洞,在校部门前的大树下为师生们作时事报告。这段时间正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军民反对摩擦,坚持抗战的时期。由此可以推断,该标语群的书写时间应为1940年10月至1941年10月期间,书写者为“二师”师生。
悟空洞石窟的抗战标语群至今较为完好地保存下来殊为不易,置身其中依然可以感受到抗日军民坚定的革命意志和斗争决心,反映了“二师”师生坚强的革命意志和拳拳报国心。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反对摩擦,坚持抗战的历史见证,也是目前为数不多反映抗日战争期间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物见证,具有重要文物价值。(李大伟 张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