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欢迎进入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物鉴赏  > 陕西革命文物巡礼(十六):哈镇抗日活动旧址

陕西革命文物巡礼(十六):哈镇抗日活动旧址

发布日期:2024-10-28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革命的沃土,长期的革命斗争在陕西遗留了大量的革命文物,这是我们党、国家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教材,也是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深厚沃土。

为进一步摸清陕西革命文物家底,夯实工作基础,2020至2022年陕西省文物局组织完成了陕西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专项调查。调查期间我们曾以“陕南革命文物巡礼”及“陕西黄河流域革命文物巡礼”两个系列,向大家介绍了共计十五处革命文物。专项调查结束后,陕西省文物局公布了《陕西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成为我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坚实基础。我们将重启“巡礼”之路,遴选已公布的重要革命文物向大家进行展示介绍,使其能够持久释放强大的红色力量。


陕西革命文物巡礼(十六):哈镇抗日活动旧址

哈镇位于榆林市府谷县,原名哈拉寨,是陕蒙边界上的一个小镇。清朝中叶至中华民国初期,此地商品贸易和手工业十分发达,经济繁荣,人口兴旺,为府谷县境内汉蒙贸易的重要集镇之一。七七事变后,马占山将军奉命于山西大同组编东北挺进军。1937年底,经过绥远抗战后的马占山率部辗转进入伊盟,奉命“警卫伊盟、兼守河防”并将司令部驻扎于哈镇赵家大院。从1937年底到1945年8月18日,马占山率部在哈镇驻守8年,多次出击日军,保卫了黄河以南大片国土免遭沦陷。其间,他帮助地方修河堤、办学校,兴办慈善事业,立纪念塔和忠烈祠纪念抗日阵亡将士,深得民众拥护。

现哈镇抗日活动旧址包括秀芳图书馆、忠烈祠、育婴堂,于2003年被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秀芳图书馆

1939年,马占山看到当地教育落后,便发动军官捐款给哈拉寨修建一所中心小学。建成的学校共有六个教室,校长室、会议室、教员室、伙房、学生宿舍等配套建筑一应俱全。校园中央建有一座图书馆,为砖砌二层建筑:一层为边长5米高6米的正方形平房,正门两侧各雕一半圆形砖柱,门额上悬一砖匾,上书“秀芳图书馆”。其他三壁各开两扇窗户,后壁上方正中题刻“启聪迪智”;二层为木构飞檐八角亭,青砖盖顶,正中饰宝葫芦砖雕。檐下八条横枋上分别刻“提高地方文化”“培育国家英才”“保护公共建设”“创造育人基础”和“明礼义”“知廉耻”“负责任”“守纪律”的校训。八方柱顶木雕龙头流云,颇具艺术性。

哈镇抗日活动旧址-秀芳图书馆侧面

忠烈祠

忠烈祠是马占山将军为纪念江桥抗战、绥远抗战及驻守哈镇期间在与日军战斗中牺牲的将士而设立的祠堂。祠堂建于1942年,坐南向北,主体为凿崖而成的石窟,有三个拱形门洞,穹窿顶,顶部有宝葫芦状砖雕饰物。门额砖刻阳文“忠烈祠”三个字。

哈镇抗日活动旧址-忠烈祠正面

祠内供台依山而凿,台上供奉近三百个木灵牌。大牌写校官以上牺牲者的名讳,每牌一人;小牌写尉官及士兵名,每牌三至五人不等。中间最高处、最大的牌位上写着“东北挺进军骑兵第六师师长少将刘桂五”(系“西安事变”捉蒋具体执行者)。

祠前原建拜碑亭于20世纪70年代坍塌,现已重建,内置四棱石碑1通。石碑北面刻傅作义将军的隶书题词“浩气长存”;东面为邓宝珊将军题联“碧血有痕留战垒,青山无语拜碑亭”;西面为马占山部下慕新亚、郭殿文、王鼎三等人合署的题联“飒爽英姿铁马金戈一梦,峥嵘片石边风塞月千秋”;南面为马占山将军撰写的碑文。

“浩气长存”石碑

育婴堂

育婴堂是一个依山而建的中型四合院,1942年由马占山将军创建。砖砌拱形大门上悬“哈拉寨育婴堂”匾额。正房是一进两开的7间平房;东西厢房各三间,原为工作人员住室;大门两侧为厨房和库房。当年育婴堂有管理人员10余名,收容儿童60余人。现东厢房不存,正房经现住户翻修,其余建筑如旧。

哈镇抗日活动旧址-育婴堂全景

哈镇抗日活动旧址现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旧址承载的革命历史是榆林地区抗战历程的重要见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