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局考察省文保院承担的“须弥山石窟5号窟大佛本体病害调查研究”项目工作

发布日期:2023-02-28

由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牵头,联合中国电建集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复旦大学张江科技研究院承担的“须弥山石窟5号窟大佛本体病害调查研究”工作目前正在顺利推进。该项目是国家文物局立项通过的石窟寺本体保护领域一个重点的前期研究项目。

2月25日,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陆进,国家文物局科技教育司司长罗静等一行在宁夏自治区相关领导的陪同下,现场考察了须弥山石窟研究与保护工作。陆进副局长认真听取了省文保院关于5号大佛窟本体病害调查研究的工作汇报,并指出国家文物局高度重视须弥山石窟保护,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全面了解大佛本体保存状况,尤其是对表层风化、岩体稳定性及水害等问题应做出科学评估,为后期的保护工作提供更多地理论和数据支撑。

须弥山石窟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北,始凿于北魏后期,经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的连续营建,现存有大量造像、彩绘和石刻题记等珍贵文物,尤以北周和隋唐开凿的大型塔庙窟的石雕造像最为精美,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石窟群之一。该石窟于1982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须弥山第5窟开凿于唐代大中三年(公元849年),为马蹄形窟。窟内现存石胎弥勒坐佛一尊,高20.6m,是全国最大的造像之一。在历经千年自然营力破坏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大佛本体病害目前比较严重,存在岩体开裂、本体片状剥落、彩绘褪色及粉化、表面污染及生物病害滋生等问题,局部还有水、盐作用形成的破坏,严重威胁到石窟及造像的保存,不断损毁大佛的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为了查清大佛本体病害发育情况,项目组拟采用探地雷达、超声波CT、主动红外热成像、X透射、贯入阻力测试等多种技术手段对大佛进行详细勘察,结合长期监测、室内检测与劣化实验,深入分析大佛本体病害发育机理与演化趋势。在病害现状和机理研究基础上,结合大佛岩石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大佛本体保护材料和工艺研发,以解决后续保护中的关键技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