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岁月:革命文物数字化成果展示(二)——红光沟航天六院旧址
发布日期:2025-09-17
陕西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的革命文物资源,这些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承载着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近年来,在陕西省文物局组织领导下,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先后完成了“陕西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专项调查”以及“陕西省红色标语类革命文物专项调查”,形成了系统性的革命文物资源档案,为全省革命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筑牢数据基石。
为进一步发挥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我院联合相关专业机构,遴选省内重要革命文物资源进行数字化采集与精细化处理,通过科技赋能将革命文物从物理空间迁至云端。现将相关成果陆续予以展示,以期激发观众爱国热情,实现红色文化活态传承。
云端岁月:革命文物数字化成果展示(二)——红光沟航天六院旧址
红光沟航天六院旧址虚拟参观入口
红光沟航天六院旧址
红光沟航天六院旧址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凤县凤州镇国安寺村,旧址由11所科研区、067指挥部、201洞、张贵田院士旧居、067基地“厕所”实验室等遗产构成,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航天传统精神的重要发源地。
20世纪60年代,为响应国家三线建设号召,一批怀揣航天梦想的开拓者们奔赴秦岭深山。1965年1月,经过严谨选址,代号067的航天液体动力研制基地在红光沟扎根。建设者们仅用数年时间,便于1969年6月建成投产,整个基地绵延21公里,并最终形成了“一条红光沟,两代发动机,服务三大总体院,四个核心区,应用于弹、箭、星、船、器五大领域”的事业格局。我国第一台远程火箭发动机、第一台姿态控制发动机等众多“第一”均在此诞生。这些发动机圆满完成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为代表的重大航天发射任务,为我国航天事业立下赫赫战功。
11所科研区
11所科研区为现代砖混结构建筑,包括11所科研楼、11所行政后勤楼、11所泵实验室、11所机要室等5座建筑。建造时以专门烧制的红砖在大楼外墙上拼出“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等标语鼓舞航天人。11所科研区整体保存情况较好,于2020年被公布为凤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红光沟航天精神文化区
067指挥部西院是生活区,东院是办公区,皆为红砖结构建筑。现依托旧址改建成为红光沟航天精神文化区,共分为“三线创业”“志在青山”“攻坚克难”“科学管理”“辉煌成就”“抗洪壮歌”“筑梦远行”“精神高地”八个主题区,与201洞特色展览区总计布置展陈面积达7600平方米,系统展示了红光沟积累的精神财富、文化成果与研制经验。
201洞
201洞建成于1971年,是红光沟航天六院三大重点工程之一,工程代号201,故称之为“201洞”,全称“液体火箭发动机泵水力实验室”。它分为上下三层,内有八个洞,总建筑面积达6052平方米。建成至搬迁西安的23年间做了2000余泵水力试验,曾为澳星及多种卫星发射提供准确实验数据。
张贵田院士旧居
张贵田院士旧居为砖混结构平房,是老一辈航天专家在凤县工作和生活的真实写照,具有重要的保护意义。张贵田是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的主要开拓者和技术带头人之一,毕业于莫斯科航空学院液体火箭发动机专业。1970年4月24日张贵田来到红光沟,在此投身航天科研工作20余年。先后担任067基地科技委主任、科技委常委、副主任。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2年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019年,张贵田院士旧居被列入凤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067基地“厕所”实验室
067基地“厕所”实验室是1971年067基地科研人员利用山坡上一个闲置的厕所,改装成简易火箭发动机实验室,其中男厕是观察室,女厕是实验室。科研人员克服防护条件差、试验环境恶劣等难题,历经数百次台架试验,累计启动次数达数十万次,成功研制出首台姿控发动机。实验室保存现状较好,并于2019年被列入凤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067基地迁至西安,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但红光沟的故事并未结束,旧址中的部分科研试验设施仍承担着国家重点型号研制任务。依托红光沟航天六院旧址建成的红光沟航天精神文化区相继荣获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20余项重要资质,它宛如一座精神宝库,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探寻,让航天“三大精神”得以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