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岁月:革命文物数字化成果展示(五)——旬阳红军墓

发布日期:2025-10-16

陕西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的革命文物资源,这些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承载着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近年来,在陕西省文物局组织领导下,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陕西省文物鉴定研究中心)先后完成了“陕西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专项调查”以及“陕西省红色标语类革命文物专项调查”,形成了系统性的革命文物资源档案,为全省革命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筑牢数据基石。

为进一步发挥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我院联合相关专业机构,遴选省内重要革命文物资源进行数字化采集与精细化处理,通过科技赋能将革命文物从物理空间迁至云端。现将相关成果陆续予以展示,以期激发观众爱国热情,实现红色文化活态传承。


云端岁月:革命文物数字化成果展示(五)——旬阳红军墓

图片1.png

旬阳红军墓虚拟参观入口


图片2.png

红军纪念馆园区

旬阳红军墓位于旬阳市红军镇红军村北约1000米处的碾子沟,2008年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1935年,徐海东、程子华率红二十五军转战到此,创建革命根据地,建立地方苏维埃政权。1935年10月18日战斗中,为掩护红军主力转移,红军指导员高中宽和尚班长壮烈牺牲。高中宽和尚班长在牺牲前,曾深入旬阳潘家河一带开展革命工作。高中宽虽非专业医生,但为解救贫病交加的百姓,刻苦钻研医术,在战斗间隙为群众免费治病,被亲切称为“高医官”。这种“军爱民”的奉献精神,使得当地百姓冒着生命危险秘密掩埋了烈士遗体,事后为他们修坟、立碑、建庙、塑像,同时在家中设立牌位敬奉,以“红军老祖”尊称。当地群众对“红军老祖”的敬仰以及自发性的纪念行为,是革命年代军民鱼水情的延续,更是当地群众对“为人民服务”初心的情感共鸣与价值坚守。

图片3.png

旬阳红军墓

旬阳红军墓本体占地面积24平方米,原为石砌人鼻形封土。墓前立石灰岩质圆首碑一通,碑上阴刻隶书“民国得道八路军故医官之墓”,落款“中华民国三十五年”。此碑现存于红军纪念馆内。2008年4月对墓葬进行了重修并立碑。碑身正面刻“红军高中宽、尚班长二位烈士之墓”,碑身两侧刻有悼念两位烈士的碑文,碑首刻“碧血丹心”四字。

图片4.png

红军英雄纪念碑

2008年在此建成旬阳红军纪念馆园区,对旬阳红军墓进行合理的规划展示及保护利用。园区内立有红军英雄纪念碑一通,高约25米,正面刻有“红军英雄纪念碑”字样,背面刻“红军精神永放光芒”。“红军老祖”墓作为高中宽和尚班长的墓地,几十年来不断有人来此吊唁,这种敬仰现象的本质,是革命文化与乡土传统的创造性结合,老百姓用最熟悉的信仰方式,将政治叙事转化为具有温度的生命叙事,使红色历史获得持久的民间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