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保院完成甘肃省泾川彩绘石造像保护修复项目现场工作

发布日期:2021-11-12

111209.jpg

现场查验修复成果

111210.jpg

隋菩萨3、67、216、001480、WB42、WB25-2修复前、后

111211.jpg

隋倚坐菩萨62、143、84、WB46中3块修复前               查拼无编号碎片2块修复后

111212.jpg

经幢修复前                            经幢缺失部位及经文的考证

111213.jpg

3D技术补配经幢的残缺部分    经幢修复后(3D打印补配部分与残件拼接后修复效果)


2012年底,甘肃省泾川县城关镇修建道路时,于大云寺博物馆东侧发现了一处佛像窖藏,共出土了造像碑、造像塔(龛)、背屏式造像、单体圆雕造像等200多件文物。该批石佛造像种类丰富、造型精美,许多表面施彩贴金。造像年代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等时期的,延续时代较长,对研究佛像风格的发展及古代佛教彩绘造像制作工艺等具有重要意义,是甘肃乃至西北地区佛教考古的重大发现之一。

该项目于2019年4月份开始,按照强化保护研究与修复实践相结合的思路,

采用超声波仪、X荧光仪、显微镜、色度计、岩性分析、三维扫描等无损检测手段,对237件(组)石造像的石材类型、矿物成分、微观形貌等进行了分析检测;对彩绘石造像上的各类颜料进行了系统检测;对少量石造像上的微生物病害进行了显微观察,并对典型的微生物进行了样品采集分析;采用非金属超声检测仪对石造像内部裂隙、空鼓,以及表层风化情况进行了科学检测与评估,确定了比较具体的病害部位和发育情况。

保护修复操作中,利用三维扫描计算机辅助修复应用,分析了石佛立像的结构和强度性能,对背屏式造像碎片的虚拟缀合拼接。结合修复实践操作,拓展和创新了修复及展示利用的思路,在三维扫描的基础上,结合残缺经幢经文的内容考证,使用3D打印技术对经幢残缺部分进行补全,同时实现了经幢缺失部分表面经文内容的恢复,有效的展示了经幢的原貌及经文的内容。

该项目至今,已完成237件(组)文物的拍照、绘制病害图、文物基本信息及病害描述、表面污染物的清洗、部分文物的脱盐、颜料层加固、断裂粘接、补全、本体加固、全色、封护等科学系统的保护修复工作。

在项目实施最后的自查阶段,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吴荭研究员,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马涛副院长、保护修复二部主任马琳燕,对文物保护修复成果进行查验,了解了保护修复的详细资料记录情况,保护修复运用的材料方法,结合现场文物情况,认为保护修复效果良好,利于文物的展示,2021年11月,文保院承担的甘肃省泾川彩绘石造像保护修复项目,顺利完成现场修复工作,目前进行项目资料正在整理编制工作。(田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