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欢迎进入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行业信息  > 御书《心箴》碑现身户县文庙见证学宫建修历史

御书《心箴》碑现身户县文庙见证学宫建修历史

发布日期:2014-06-25

御书《心箴》碑现身户县文庙见证学宫建修历史

 

   近日,陕西户县文庙内修建碑廊,在给碑廊遴选陈列碑石时,院内一块残破成两截的柱础石引起大家的注意,因为其底部刻有文字和龙纹图案,经仔细辨识,确认是明代嘉靖皇帝御书《宋儒范氏心箴》碑。

  该碑青石质地,高83厘米,残宽78厘米,厚20厘米。顶部额篆书“宸翰”二字,四周线刻云龙纹。刻文一行“天君泰然百体从令”8个字径盈寸的楷书大字,其左有注 14行,行15字,其文曰:“堪舆,是指天地说;无垠,是无有界限。宋儒范氏浚作《心箴》,说道:茫茫然天地,广大无有界限,而人居其中,便似太仓中一粒粟米。天地这般大,人身这般小,人与天地参为三才,有非以形体而言,惟其心耳。盖心为一身之主,吾心克正,则百体四肢莫不听其使令;若心有一毫不正,则被声色所移,物欲所攻,便动与理反,岂不于人道违哉?故范氏之作《心箴》,虽是常言,西山真氏特录于《大学衍义》之中,以献时君。宋君虽未能体察,而为后世告,其致意也深,其用功也至。是予所嘉慕而味念之。箴之作本于范氏,非真西山发扬,其孰能知哉?呜呼,念哉!”。

  “宸翰”是指帝王墨迹,即御书。“天君泰然百体从令”是宋代大儒范浚《心箴》一文96字的最末之句。所谓“箴”,其实是一种每句字数相等,讲求对仗押韵,以规劝告诫为主的文体。《心箴》提出“天地无垠,人在其中,谓之三才,则人心为身之主,心正则言行无邪。”撰文者,范浚(1102-1151),字茂明,号香溪,宋兰溪人,绍兴间举良方正,以秦桧当国不起,闭门讲学,笃志求道,学者称其为香溪先生。 由于范浚《心箴》所倡心法为言行之纲,纲举目张,在大学士张璁建议下,嘉靖皇帝又研读了宋代另一大儒程颐所作《视》《听》《言》《动》四箴并为五箴亲作了御注。据《明实录·世宗宝训》载:嘉靖七年(1528)二月庚申(十八日),命工部建敬一亭於翰林院,镌刻御制《敬一箴》及范浚《心箴》和程颐《四箴》并御注列置亭中,同时摹刻立石于各府、县学宫,以教化天下。令工部、礼部在两京国子监及南北直隶及十三省府、州、县学亦各处建敬一箴亭一座。

  户县的学宫儒学原在县城外,明洪武七年(1373)由元代旧址移建城内县署西今文庙所在地,形成前庙后学的格局。据明崇祯十六年(1643)《增补户县志·卷一·庙祀》载“敬一箴亭,在明伦堂后。启圣祠,在大成殿正东。”清雍正元年(1723)追封孔子先世五代皆为王,改启圣祠为崇圣祠。清乾隆四十二年《户县新志·卷二·建制》言:“(明伦)堂后为启圣祠,国朝雍正元年改为崇圣祠----……乾隆壬申(1752)知县李文汉移建,祠上即藏经阁。”可知现在的崇圣祠是从大成殿之东搬迁到明伦堂之北的,迁建之事现存文庙刊刻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由李文汉撰文的《改修崇圣祠碑记》有载。迁建崇圣祠,就先要拆除敬一箴亭和亭内六块御碑给新建崇圣祠腾出修建之地,嘉靖皇帝御书的六《箴》碑也就退出文庙中轴线的中心重要位置,加上新王朝对旧王朝的革命和后人对前人的否定,六《箴》碑的损毁是历史的必然,《心箴》碑被砸断用来作柱础就见怪不怪了。残存的《心箴》碑,诉说着嘉靖皇帝新登基时尊孔崇儒,教化天下,以身作则激励天下士子学人, 使天下人士“服膺圣训”的治国方略和远大抱负,同时亦见证了文庙和学宫建筑格局的历史变迁和兴衰历程。

  (转自:汉唐网   陕西户县文物管理所  王亚周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