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欢迎进入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业务动态  > 文物修复“妙手回春” 受损文物重现光彩

文物修复“妙手回春” 受损文物重现光彩

发布日期:2013-08-12

文物修复“妙手回春” 受损文物重现光彩

 

 点击进入下一页

  ▲青铜罍修复前后

点击进入下一页

  ▲西周早期簋的修复过程

点击进入下一页

  ▲青铜交龙纹鑑的修复过程

点击进入下一页

点击进入下一页

  ▲明宣德青花瓜果纹碗修复前后

点击进入下一页

点击进入下一页

  ▲ 《松下听瀑图》修复前后

点击进入下一页

点击进入下一页

  ▲明宣德红釉梨式壶修复前后

 

    全球著名金融机构美银美林近日宣布,将通过其“全球艺术保护项目”赞助上海博物馆修复10件青龙镇陶瓷文物。这是继去年成功修复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青铜器“交龙纹鑑”后,双方再度合作。作为国内著名的文博机构,上海博物馆的文物修复享有盛誉,此次有了美林美银的资金赞助,可谓是如虎添翼。近日,我们走进上海博物馆的书画、青铜器、瓷器修复工作室,近距离地接触文物修复。 


  “火烧”上虞帖的故事,曾经在书画界津津乐道,这也给上海博物馆的书画修复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事实上,不仅是王羲之《上虞帖》,像上海博物馆珍藏的唐孙位《高逸图卷》等,经过精心装裱,都得以妥善保护。现在的上海博物馆文物修复研究室书画修复部,虽然只有六个人,但是形成了老、中、青的三代,其中年纪最长的沈维祝便是上世纪70年代,作为知青被招聘录用至上海博物馆,并分配至徐茂康、黄桂芝等老一辈裱画师门下学习装裱修复技术的。 

  在书画修复室中,艳红的桌子上铺着修复中的半成品。小桌8尺长,大桌一丈开外,如果遇到“大块头”的字画,就将这些“手术台”三三两两地拼接起来。桌面是采用特殊材质制作的,不仅光滑而且非常软,稍有不慎,就很有可能划出一道痕迹。当破损的书画被放到“手术台”上之后,画面上的破洞都需要装裱师一一填塞。选配的补绢,质地、颜色都要和原作画芯极端接近,有时候没有合适的“补丁”,便要自己动手染托纸色。揭开旧背纸、做洞口、揭水油纸、除浆等等,依次的工序一共有20多道。选择纸料和绢料考验修复师的眼光,补色则考验修复师的技术——在缺损处画上与原作意境相同、珠联璧合的补笔,让画作的完整感欺瞒住大众的眼光,甚至天衣无缝得蒙住内行。现在大家在上海博物馆展厅中看到的许多作品,都是来自于这里的装裱或修复,像南宋李迪的《雪树寒禽图》、明代吴伟的《松下听瀑图》等,修旧如旧,没有突兀感。 

  去年十月,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大型青铜器“交龙纹鑑”,历经十多年终于在上海博物馆完成修复工作。上海博物馆青铜器修复组组长、副研究员张光敏自1996年接受了青铜鑑的修复任务之后,整个过程包含12项修复步骤。通过十多年的修复研究和努力,克服了一道道难关,最终让这件平均厚度为1.5毫米,最薄处仅为1毫米的青铜器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 

  从1975年进入上海博物馆青铜器修复组,张光敏已经与这种古老的文物相伴了37个年头。他平静地告诉我,经自己手修复的青铜器已经高达1500多件,对着一件破败的青铜器,想象还原出它曾经的美,考验的完全是心力。 

  如果说“交龙纹鑑”的修复让我们认识了张光敏,那么此次对于青龙镇陶瓷文物的修复,则把卜卫民推向了前台。上海博物馆的瓷器修复历来是汇聚名家。此次负责修复的卜卫民,自15岁便继承了祖辈相传的陶瓷修复技艺,从事此行业之后,又改进和发明了很多修复工具、材料和方法,以解决原先修复中的难解之题,并修复了像明宣德红釉梨式壶、明宣德青花瓜果纹碗等众多的名贵瓷器,特别是作为瓷器修复难点的高温颜色釉和高温釉下彩的修复,卜卫民经过努力已经颇有心得。此次的青龙镇陶瓷文物整个修复过程既遵循传统的清洗、打磨、作色、上釉流程,又加入新技术。高分子合成树脂黏合剂,最大限度消弭修复痕迹,纳米级硅质材料补上缺损部分,力争天衣无缝。 

  在上海博物馆的文物修复中,所有过程都是可逆的,后人可以擦掉前人的痕迹。给文物更完整的模样。人老了,器物始终鲜活,这无疑是上博文物修复人的最大愿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