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欢迎进入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物鉴赏  > 陕西革命文物巡礼(十九):旬邑陕北公学旧址

陕西革命文物巡礼(十九):旬邑陕北公学旧址

发布日期:2024-11-18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革命的沃土。这片热土曾先后建起了川陕、鄂豫陕、渭北、陕甘等革命根据地;孕育了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张思德精神、西迁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绚丽华章;接纳了中央红军,更积极投身其中,成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出发点。一代代三秦儿女传承红色基因,矢志艰苦奋斗,推动三秦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长期的革命斗争在陕西遗留了大量的革命文物,这是我们党、国家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教材,也是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深厚沃土。

为进一步摸清陕西革命文物家底,夯实工作基础,2020至2022年陕西省文物局组织完成了陕西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专项调查。调查期间我们曾以“陕南革命文物巡礼”及“陕西黄河流域革命文物巡礼”两个系列,向大家介绍了共计十五处革命文物。专项调查结束后,陕西省文物局公布了《陕西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成为我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坚实基础。我们将重启“巡礼”之路,遴选已公布的重要革命文物向大家进行展示介绍,使其能够持久释放强大的红色力量。


陕西革命文物巡礼(十九):旬邑陕北公学旧址

陕北公学旧址位于咸阳市旬邑县湫坡头镇看花宫村东南部,包括办公区和教学区及图书馆旧址三部分。旧址于2014年被公布为第六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20年被陕西省文物局列入《陕西省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

陕北公学于1937年8月在延安创办。1938年7月,经过3个月的筹备,陕北公学分校在旬邑县看花宫村举行开学典礼。分校校长李维汉,党委书记申力生,教务部部长邵式平,政治部主任周纯金,校务部长袁福清等人参加了开学典礼。10月,分校学员由开学时的百余名增加到1700余人。后因学生不断增加,将一部分学生迁到旬邑县坪坊、照庄、门家等村。陕北公学采用自治组织、行政组织、军事组织管理学生。自治组织由学生会统管,行政组织以区、队编排,军事组织按班、排、连、营编制。分为高级队和普通队,高级队学制1年,普通队学制4个月。教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内容以文化课和政治课为主,军事课次之。陕北公学的学员来自全国各地,有国民党党员、无党派人士、海外华侨、进步青年等,年龄大多为18至45周岁。学校提倡“忠诚团结,紧张活泼”,全体师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困难,融政治、文化、军事生活于一体。

陕北公学办公区(校部旧址)

1939年1月,陕北公学总校由延安迁到旬邑看花宫,与分校合并,校长成仿吾,党委书记申力生,教务部长江隆基,政治部主任张然和。6月下旬,陕北公学迁回延安,与延安鲁迅艺术学校、延安工人学校、安吴青训班合并,成立华北联合大学。陕北公学在旬邑办学一年时间,先后办了54个队,培养了6000多名抗战干部,吸收了3000多人加入中国共产党,为抗日战争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

陕北公学教学区

校部旧址即办公区,位于看花宫村村民何德贵老宅,由东、西厢房和正房等组成。宅院坐北朝南,土木结构,东、西厢房为单坡屋顶,面阔3间;正房为明箍窑洞,有两孔,窑洞口宽3.33米,高3.2米,进深7.9米。另存水井1口。

教学区位于看花宫村东南,深沟东南方的台地上,原有三层窑洞。现下层窑洞已经坍塌,仅存最上层多孔窑洞,但保存情况较差,大部分存在局部坍塌现象。

陕北公学图书馆

图书馆旧址为一进院落,坐西南面东北,由门楼及正房组成。正房为图书馆主体建筑,面阔三间,进深3.5米,脊高3.5米。院内杂草丛生,保存情况较差。

陕北公学前后办学四年间为革命培养了近万名干部,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乃至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陕北公学旧址为研究中国革命史提供重要实物资料,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主义教育提供了基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