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文物保护科技创新联盟第一期 青年开放课题指南

发布日期:2025-11-05

一、前言

为了充分整合陕西省文物保护科技资源,加强陕西省文博单位与高校的创新合作,全面提升陕西文物科技保护工作水平,2016年11月,由陕西省文物局牵头,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长安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等8所高校共同组建“陕西省文物保护科技创新联盟”(以下简称创新联盟)。

创新联盟主要目标是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文物保护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推动陕西省文物保护领域体制、机制创新,打造集技术研发、装备升级、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新兴产业培育于一体的文物保护科技创新合作平台。创新联盟主要任务是突出区域特色,大力促进科研教育等资源的开放共享,集中培养文物保护复合型创新人才,探索文物保护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推广实施的有效模式,共建文物保护科技合作长效机制,推进陕西省文物事业的科学发展。创新联盟秘书处设在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本届联盟轮值主席单位为陕西科技大学。

创新联盟现发布《陕西省文物保护科技创新联盟第一期青年开放课题指南》,旨在进一步加强创新联盟成员单位与文博机构的紧密协作。同时,通过挖掘和保护陕西省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与科技信息,推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技术创新,为相关领域学者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最终促进陕西省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蓬勃发展。

二、开放课题基金资助方向

1.无机-有机杂化壁画加固材料设计构建及脆弱馆藏壁画加固应用研究

内容:针对传统无机材料脆性大、有机材料相容性差等瓶颈问题,开展无机-有机杂化壁画加固体系设计研究,探明杂化组成、结构与界面相互作用对材料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的调控规律。紧密结合馆藏壁画酥碱、粉化等典型病害,系统进行杂化材料的性能表征与界面机制分析,科学评估杂化材料与壁画体系的相容性,研发出柔韧性与渗透性协同、耐老化性优、加固性能强的杂化馆藏壁画加固材料,形成针对性加固方案,从而实现脆弱馆藏壁画长效加固目标。

指标:发表1-2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形成一套杂化加固材料施工工艺;完成1-2处典型脆弱馆藏壁画加固示范。

2.考古出土人骨标本现场保护技术研究

内容:针对脆弱人骨标本的现场应急保护缺乏系统化、规范化的技术流程和相应的保护材料,开展考古出土人骨标本现场保护技术研究,实验筛选出适用于不同糟朽程度人骨标本,且不影响后续同位素、DNA等检测分析的保护材料,以及体质人类学信息原位提取技术。

指标:形成1份出土人骨标本现场保护技术规程,并应用于3~5处典型墓葬的出土人骨;最终建立一套科学、高效、可操作的考古出土人骨现场保护技术体系,为我国考古田野工作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3.基于人工智能的秦兵马俑表面风险实时识别方法研究

内容:针对秦兵马俑表面风险难以实现早期、自动识别与量化评估的问题,利用人工智能在准确性、时效性和效率方面的技术优势,开展基于本体监测数据的深度学习方法研究,建立一套可用于秦兵马俑表面风险识别的深度学习方法,实现对其潜在自然劣化或人为损伤的自动化实时识别,从而为秦兵马俑的风险预警提供技术支持。

指标:训练并优化可用于秦兵马俑表面酥碱、彩绘脱落、裂隙发育等风险识别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形成一套包括数据获取、前处理和后处理方法的风险识别方案,撰写研究报告,并发表论文 1-2 篇。

4.陕西省中小石窟风险评估与预防性保护体系研究

内容:针对陕西省中小石窟寺普遍存在“偏、远、散、险”等特点,整体等级不高且数量庞大的现实难题,探索一套低成本、易操作、可推广的中小石窟寺预防性保护管理体系,为全省同类石窟寺的日常监测、风险防控与常态化管理提供实践指引,助力夯实陕西省石窟寺保护基础。

指标:选取3-5处典型中小石窟寺,梳理其主要风险类型,形成风险清单与现状分析报告;根据中小石窟寺风险等级、地理位置、文物价值等,建立分级分类的预防性保护管理机制;形成一套陕西省中小石窟风险评估与预防性保护管理体系。

5.冶金考古视野下陕西商末周初青铜器的技术发展与资源流通

内容:研究商末周初青铜器的表面微痕还原铸造工艺与后期加工过程;研究划分青铜器的合金体系及其与商末周初不同文化属性、不同功能青铜器的对应关系;研究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及微量元素特征,明确矿料的来源范围;研究商末周初时期青铜冶铸技术发展变化、区域间物料流通与技术文化交流。

指标:完成不少于100件商末周初青铜器制作工艺研究;揭示青铜器材质类型和化学成分的整体特征;还原3-5类典型器物的制作技术和后期加工过程;研究青铜器矿料来源,探索矿料分配模式;完成研究报告1份,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2篇。

6.基于胶矾协同损伤机制的书画裱件抗脆化理论与技术研究

内容:针对传统书画修复核心材料胶矾水,从分子构象-介观结构-宏观性能的多尺度关联中揭示其修复科学本质。重点阐明明胶-明矾复合体系中铝离子等离子调控明胶分子构象与成膜动力学的协同机制,厘清其在调节纸张伸缩率、强化纤维结构和固色等功能实现的微观原理;系统探究该体系老化过程中引发纸张酸化和脆化的降解路径与动力学,明确明胶与明矾在老化过程中的协同损伤机制。最终构建胶矾水作用与促进老化的理论模型,建立其科学化应用标准,并基于分子作用机制指导开发兼具传统功能与长期稳定性的新型替代材料,推动传统工艺科学化突破当前实践困境。

指标:揭示明矾与明胶分子在老化过程中的协同作用路径与动力学过程,建立从分子构象变化到宏观性能劣化的完整理论模型,且研发至少1种能够有效提升施胶矾纸张柔韧性与抗脆性的新方法或材料原型,有效改善施胶矾纸张脆性断裂问题。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1篇,为治理实际书画修复中的脆性断裂病害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7.文物出土前后环境参数监测与调控方法研究

内容:聚焦考古发掘现场出土文物应急保护过程中环境参数及调控的需求,基于可模拟文物出土前后温湿度波动、水盐运移、光照、气氛等环境参数变化的实验平台,研究自然环境参数对埋藏环境参数的影响规律,阐明自然环境对埋藏环境的作用机制,结合埋藏文物的劣化状态检测分析,建立文物出土前后环境参数监测与调控方法,为减缓考古发掘现场出土文物的劣化提供技术支撑。

指标:揭示3-5种自然环境参数对埋藏环境参数的影响规律,形成1套考古发掘现场典型文物出土前后环境参数监测与调控流程和技术规范。 

三、申报要求

1.课题申请人按照上述资助方向及相关研究内容申报课题,并填写“陕西省文物保护科技创新联盟开放课题申请书”(见附件1)。

2.每项课题资助金额一般为5万-10万元人民币;每项课题的执行期限为1-2年。

3.课题需由创新联盟成员单位与陕西省文博单位联合申报;申报人与地市级文博单位科研人员合作的课题,将予以优先资助。

4.申报人及责任单位需符合《陕西省文物保护科技创新联盟开放课题管理办法》(见附件2)相关要求。

5.各单位要加强对项目申报工作的组织和指导,须对申请人承诺和申请书(附件1)内容要严格把关,认真审核并签署明确意见,加盖公章。

四、申报流程

1.申报者按要求填写课题申请书(见附件1),该申请书可在陕西省文物局(https://wwj.shaanxi.gov.cn/)、陕西科技大学(https://www.sust.edu.cn/)或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http://www.sxwby.com/)下载。

2.申报材料包括纸质版材料和电子版材料。申报书纸质材料A4打印,一式5份,寄送至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科技一路35号 创新联盟秘书处收;电子版(Word文件及盖章扫描后的PDF文件)提交至指定邮箱(752850477@qq.com),邮件标题请注明“项目名称-姓名-2025年创新联盟开放课题申请书”。

3.申报起止日期

即日起开始受理申报,申报截止日期:2025年11月18日(周二)。

五、联系及咨询方式

联系人:李老师

联系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科技一路35号 创新联盟秘书处,710075

电话:029-62781831

E-mail: 752850477@qq.com

附件下载:

附件1 陕西省文物保护科技创新联盟开放课题申请书.doc     

附件2 《陕西省文物保护科技创新联盟开放课题管理办法》.docx


 陕西省文物保护科技创新联盟

2025年11月4日